AI导读:

住建部正式发布《住宅项目规范》,从规模、布局、功能等多方面提升住宅建造标准,将于5月1日起施行。新规有望刺激购房者入市,促进房屋交易提振,对房企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继两会期间住建部部长倪虹关于“住宅楼层高不低于3米”的表述之后,3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下称《规范》),旨在提升住宅项目的安全、舒适、绿色及智慧水平,从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多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并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此次《住宅项目规范》的发布,标志着住房供给端改革和创新的重大进展,建造标准的提升将赋予消费者在装修设计上更大的灵活性,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及获得感。此举有望刺激购房者积极入市,促进房屋交易市场的提振,同时要求房企具备更强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不少城市及项目所执行的住宅建造标准,已经高于即将实施的新规范。

全方位提升建造标准

新一轮的住宅建造标准正在被重新定义。《规范》涵盖了居住环境、建筑空间、结构安全、室内环境质量、建筑设备等七大方面,对住宅层高、电梯配置、阳台栏杆高度等关键建造标准进行了显著提升或补充。

与住建部之前的表述一致,《规范》明确规定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米,相比现行标准的“宜为2.8米”提高了0.2米。同时,卧室/起居室的净高从不低于2.4米提升至不低于2.6米,坡屋顶内空间用作卧室或起居室的净高也由不低于2.1米调整为不低于2.2米,厨房、卫生间的室内净高要求为不低于2.2米。

电梯配置方面,《规范》要求四层及四层以上的住宅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电梯,相比现行七层及七层以上的标准大幅降低,而十二层及以上住宅的电梯数量也调整为每个住宅单元不少于两台。

阳台栏杆高度提升至1.2米,较2022版征求意见稿的1.1米提高了0.1米,进一步增强了阳台的安全性。

此外,《规范》还在户门通行净宽、墙体楼板隔声性能、人均集中绿地面积、供暖/空调设施设置、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人士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建筑技术显著提升,对住宅品质有了更高需求。新规范结合近年来住宅建设实践,将有力支撑城镇住宅的高质量发展。

住房供需两端受益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此次《住宅项目规范》的发布,是住房供给端改革和创新的里程碑事件,将引导产品设计和创新,树立更高标准。

中指研究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指出,随着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人们对居住舒适度有了更高要求,建造标准的提高将赋予消费者更大的装修设计灵活性,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幸福感。同时,房企应立足新规范,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高品质住宅项目建设。

购房者积极入市叠加利好政策,将促进房屋交易市场的提振,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曹晶晶认为,新规范不仅迭代升级了住宅技术标准,为“好房子”建设提供指导,还通过强制性规范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对房企而言,层高提升带来产品创新空间,提升项目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但也要求房企在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上达到更高要求。

部分城市已超标准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住宅项目规范》仅为住宅项目的底线要求。在“好房子”建设导向下,多地新房项目已接近或超过新规范标准。

例如,北京朝阳区小红门板块的中海时光之境项目,层高已设为3米。中建智地旗下多个项目如中建宸园、龍宸壹號、中建璞园 park、北京国贤府、北京宸园等,层高均超过3米,最高达到3.6米。

北京等地已在探讨住宅新建造标准,明确“好房子”在阳台、挑空空间、架空层等方面的技术要点。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指出,北京新房刚需盘品质已逐渐接近此前高端盘。

2024年以来,多省市住宅建造执行标准已超出新规范要求。例如,江苏省、江西省、河南省的相关规定均要求住宅层高不低于3.1米。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