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存款冲量进入冲刺阶段,存款中介活跃,部分银行通过高息补贴变相揽储。监管虽严令禁止,但市场上仍存在各种名目的变相补贴现象。银行需优化存款结构,突破传统路径依赖,转向精细化价值创造。

“拉存款!100万元起,月底前存入,短期年化收益5%~8%。可以只存一天,3月31日存进,4月1日取出,每100万元补贴700~900元。提前几天存进,价格更高。”一则流传于朋友圈的存款中介信息,再次揭示了银行在季度末揽储的激烈竞争。每逢月末、季度末,银行存款冲量进入冲刺阶段,存款中介也随之活跃起来。一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存款补贴部分源于银行员工自掏腰包,部分则由银行支出这笔费用。”

《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这场暗流涌动的存款“争夺战”,既源于银行内部的业绩考核压力,也与近年来持续收紧的金融监管政策密切相关。随着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银行通过贴息手段吸收存款,部分银行不得不转向更为隐蔽的竞争策略。然而,在严格的考核指标驱动下,市场上以各种名目变相补贴揽储的现象仍屡禁不止。

一季度末临近,存款中介活跃在多个论坛或微信群。记者在一个微信群看到,有存款中介发布信息,每存100万元补贴700~900元。相比较之前月末“每100万元补贴200~500元”,同样的存款在季度末拿到的补贴更高。在存款规模关乎考核排名的体系下,不少银行均希望在月末“冲量”以优化存款数据。存款规模不仅影响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也决定着贷款投放能力、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结果以及同业拆借成本。因此,尽管监管严令禁止,部分银行仍选择以隐性方式变相补贴,以完成指标。

某存款中介李明(化名)向记者揭秘了“特殊”贴息操作流程:用户需登录手机银行客户端→进入专属存款产品页面→准确填写营销代码→完成操作后截屏反馈,即可领取额外贴息奖励。针对记者提出的“无实体卡账户开立及资金划转”操作疑问,李明表示:“客户可通过银行移动端申请开立Ⅱ类电子账户。所有资金都在银行账户里,确保客户资金安全。”

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高级副总监朱萍萍向记者分析:“存款中介帮助银行网点寻找短期资金,通常通过开设Ⅱ类账户或使用营销代码将资金计入特定分支行的考核。中介与银行员工之间存在间接合作,员工通过中介完成考核,但避免直接交易以规避监管。中介通常收取佣金,而资金操作都在客户自己账户中进行,存在合规风险。”

银行在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面临多重考核压力,东方金诚朱萍萍表示:“一是业绩挂钩收入。员工绩效奖金、晋升机会甚至岗位存续均与存款任务完成度直接相关。二是市场份额争夺。在‘开门红’、半年末等关键时点,银行需通过存款冲量维持市场地位。三是多层加码机制。总行下达的指标经分行、支行逐级加码,最终基层员工承担的存款任务往往是初始指标的2倍~3倍。”

监管机构多次重申禁止贴息揽储,但违规现象仍然存在。朱萍萍认为,主要是考核机制扭曲、监管执行困难、市场逐利需求共同导致违规行为长期存在。董希淼亦认为,贴息揽储行为产生的部分原因与银行业绩考核体系和任务指标不合理有关。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剧了存款竞争,存款搬家的现象愈发明显。尤其在存款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下,储户更倾向于选择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或利率更高的存款。中小银行为了揽储一度采取丰厚的利息补贴,但当前揽储补贴的方式更为隐蔽。

贴息揽储虽能有利于短期冲量,但背后风险不容忽视。朱萍萍表示,短期存款加剧流动性波动,银行须通过期限匹配与成本管控实现平衡。面对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已多次重申禁止贴息揽储,并加强MPA考核,督促银行优化存款结构。

中国银行研究院邵科认为,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银行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从粗放式价格竞争转向精细化价值创造,持续优化揽储模式。包括挖掘客户需求,创新存款产品;强化客户服务能力,增强核心存款客户黏性;利用相关优势业务,吸引低成本的存款资金。

此外,朱萍萍还表示,银行需从产品创新、科技赋能、考核改革三方面重构揽储体系。在产品创新方面,推出‘活期+’、分段计息存款;在科技赋能方面,运用AI预测客户资金流动,动态匹配存款期限;在考核机制改革方面,降低存款规模权重,增加客户活跃度、AUM(资产管理规模)等质量指标。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