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上市保险公司中报披露,财险“老三家”业绩揭晓,保费收入与市占率双升,新能源车险步入盈利期,出海成战略重点。非车险业务分化,报行合一政策将至,推动行业理性竞争。

近日,随着上市保险公司中报陆续披露完毕,财险“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业绩也浮出水面。整体来看,财险“老三家”合计实现保费收入6079亿元,市占率达63%,保险业绩显著提升。其中人保财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232.82亿元,同比增长3.6%;太保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27.6亿元,同比增长0.9%;平安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18.57亿元,同比增长7.1%。

此外,三家巨头COR(综合成本率)普遍下降,上半年,中国平安财险业务整体综合成本率95.2%,同比优化2.6个百分点;中国人保财险业务综合成本率为95.3%,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中国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96.4%,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东吴非银研报指出,得益于大灾赔付减少和费用管控,上市险企承保盈利普遍改善。

新能源车险实现新增长,出海成战略重点

车险业务方面,上半年各家在保持传统车险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布局新能源车险市场。近年来,新能源车险由于维修成本及出险率显著高于油车,一直处于亏损边缘,然而其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又给车险市场带来了显著增量。从2025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新能源车险正在步入盈利期。上半年,中国太保的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05.96亿元,占车险保费比例从去年同期的14.1%上升至19.8%,新能源车险服务车辆数超过536万,且已实现盈利。

东吴非银研报认为,从盈利性来看,各公司正在逐步加强业务质量管理,部分公司相关业务盈利水平显著改善,例如平安、太保和人保财险(家自车)已实现当期承保盈利。中国太保副总裁俞斌在业绩会上表示:“新能源车险已经进入盈利空间。”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则表示,上半年新能源车的保费收入增长46%,而且新能源车的承保利润也是正的。中国人保副总裁于泽表示,将战略性发展新能源车险,在境外积极推动“新能源车险出海”项目。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车企出海加速,今年前7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同比大幅增长84.6%。面对激增的市场需求,各家险企纷纷加速出海战略布局。于泽介绍,人保财险按照“聚焦香港、探索亚洲、规划全球”的三步走地区发展策略,于2025年初实现香港新能源车险业务首单落地,成为行业内首家在境外开展新能源车险业务的险企。“6月,公司实现泰国业务首单落地,公司也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新能源车险海外落地的险企。”于泽称,未来,公司将继续探索其他东南亚国家市场。中国太保也同样加速出海战略,2025年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携手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MSIG)及中怡保险经纪,与国内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达成战略合作,成功实现泰国市场多批次保单落地。

报行合一将至,非车险表现分化

2025年上半年,老三家非车险业务表现出现分化。人保财险非车险保费收入1792.2亿元,同比增长3.8%。农险、责任险、企财险综合成本率均同比改善,企财险COR实现大幅优化主要受益于大灾影响较同期降低;但意健险综合成本率同比恶化1.9个百分点至101.8%。太保产险非车险加快优化业务结构,2025年上半年,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91.54亿元,同比下降0.8%。平安产险非车险原保费收入632.46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除责任保险同比下降4.0%意外,健康险/农险/意外伤害险原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2.5%、同比增长15.7%、同比增长25.6%。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加强非车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标志着非车险“报行合一”正式实施在即。

国信非银研报指出,《通知》旨在以“报行合一”为锚,推动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深耕”。新规核心是通过“五不得三必须”设定刚性经营红线,直击行业手续费虚高、条款执行走样、应收保费风险及规模导向偏差等顽疾。“若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落地,将推动行业主体更加理性竞争,有效遏制行业违规问题。”于泽称,从目前政策推进进度看,预计相关政策将于四季度落地实施,对2025年非车险经营业绩有一定正向影响,对2026年非车险经营业绩将有明显改善。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