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保险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健康保险服务成为关键。监管推动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提升,险企参与健康产业程度加深,形成产业联动,提升行业服务能力。

  近年来,保险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型。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健康需求升级、科技重塑服务的多重驱动下,如何从传统的风险保障提供者转变为客户的健康伙伴,成为诸多保险公司探索的方向。其中,健康保险服务(健康保险关键词1)的优化是关键一环。

  为更好地给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保险机构纷纷通过建设和投资医疗机构、与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切入,提高商业保险在健康服务方面的便捷性,但行业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这种转型不仅是行业需求,更是保险业(保险关键词2)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前,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一批对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关提案建议的答复。其中提到,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的指导意见》,拟从推动供需更加适配、提升行业经营能力、加强健康保险监管、优化健康保险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健康保险下一步发展路径,进一步明确健康保险各险种的发展重点方向和任务,夯实行业基础能力,推动健康保险更好发挥服务保障功能,深化健康保险与健康产业的协同。

险企在健康产业的参与度显著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持续增长。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探索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在丰富健康产品内涵、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提升健康保险专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前,众惠相互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管理服务与商业健康保险的结合是保险行业向“预防为主、健康导向”转型的重要趋势,两者的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保险产品的价值,还重塑了健康险行业的商业模式。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关键词3)的融入,正是这一转型的核心。

  而从机构的探索来看,大中型保险机构更倾向于自建健康管理公司和医疗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保险和健康服务的协同;中小型机构则更多选择与外部机构合作,从而提高健康管理服务的性价比。例如,中国人寿集团投资太钢总医院、泰康保险集团投资建设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等;京东安联财险等多家公司联合京东健康、复星联合健康共同推出“家医保”管理型健康险服务,爱心人寿依托大股东新里程健康集团的医疗能力,推出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计划。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几年险企在健康产业的参与度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保险与医药结合,通过与药企、医疗器械企业合作,推出“保险+药品/器械”模式,降低患者用药成本,同时推动创新药、特药的可及性;二是参与建设和投资医疗机构,部分险企直接投资或运营医疗机构,形成“保险支付+医疗服务”闭环,提升客户就医体验;三是数字化健康管理,运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客户提供健康咨询、慢病管理、体检管理等全流程服务,把保障前移;四是长期护理与养老结合,部分险企探索“健康险+养老社区+护理服务”的综合模式,服务老龄化社会需求。这些探索不仅提升了保险业的服务能力,也推动了健康产业(健康产业关键词4)的整体发展。

业内:有助于形成产业联动

  在保险机构积极探索的同时,监管也在推动和规范保险机构在健康管理服务方面的行为。

  例如,原银保监会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国卫医发〔2019〕42号),从加大社会办医支持力度、完善医疗保险支持政策等6个方面提出举措,落实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同等待遇;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0〕83号),支持保险公司根据需要与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医疗机构、康复服务机构、护理服务机构合作,丰富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

  但是,从践行的结果看,目前仍有一些待完善的领域,比如产业链深度整合方面,保险与医疗、医药的合作多是点状,缺乏行业间的数据共享与标准化,难以全面提升效率;支付与激励机制方面,如何通过保险设计激励客户预防疾病、科学用药,仍在探索;普惠化与可持续性方面,需要在商业可行性和普惠性之间找到平衡,使更多中低收入群体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此次,监管释放信号,表示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的指导意见》,也被业内看作是对险企健康管理的正向引导。

  “监管释放拟出台《关于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的指导意见》,对行业和市场至少有三方面积极意义。”朱俊生表示,一是政策导向明确,为险企在健康产业的投资和创新提供制度指引和政策保障,降低探索中的不确定性;二是鼓励产品与服务创新,指导意见可能会在产品设计、医疗资源对接、数据应用等方面提供规范,从而激励险企推出更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健康险产品;三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保险在健康产业中具有资金、客户、数据等优势,监管政策将推动保险成为连接医疗、医药、养老等多方的重要枢纽,有助于形成产业联动。

  朱俊生认为,在健康管理模式中,险企不再只是“事后赔付”,而是逐步转型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参与者。若监管意见出台,有望加速这一转型进程,提升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同时也能增强消费者的获得感与信任度。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