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安徽、深圳、上海等地推出2025年版惠民保产品,新增多个创新药品和治疗项目,健康管理服务增多。创新药械纳入惠民保需遵循普惠性、鼓励创新等原则。惠民保与丙类药品目录衔接需解决数据孤岛、利益协调等问题。

  随着各地新一轮惠民保产品的陆续推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近日,安徽、深圳、上海等多个省份及城市的2025年版惠民保产品对当地居民开启投保。第一财经发现,“深圳惠民保”新增了包括质子重离子、机器人手术、钇90微球等在内的多个创新药品和治疗项目;上海“沪惠保”国内特药种类扩增至48种,新增1个CAR-T治疗药品;而“安徽惠民保”提供更多健康管理服务,包含齿科服务、癌症早筛、癌症靶向药用药基因检测优惠服务等。

  支持创新药械纳入惠民保

  支持创新药械、覆盖更多健康管理服务,成为惠民保产品持续运营的重要策略。深圳惠民保拓宽了“港澳药械通”范围,纳入更多药品。脑机接口、AI医疗器械一类的新型疗法虽未涵盖,但随着技术成熟,未来有望通过“试点纳入+动态评估”机制逐步覆盖。

  沪惠保2025版新纳入16个国内特药种类,包括治疗肺癌、胃癌、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药品。这些创新药品的纳入,不仅满足带病体、老年群体的需求,还推动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药械纳入惠民保需遵循普惠性、覆盖价格昂贵但疗效好、鼓励创新技术等原则。企业需关注产品价值,掌握卫生经济评估证据,采取创新支付方式,建立打包支付方式。

  惠民保与丙类药品目录衔接

  惠民保作为普惠性保险,与丙类药品目录的衔接至关重要。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认为,丙类药品目录制定可降低险企与药企间谈判成本,提升创新药覆盖效率。

  惠民保与丙类药品目录衔接需解决数据孤岛、利益协调等问题,加强险企、药企、第三方服务方合作,共建风险评估平台。同时,明确准入标准和动态调整规则,推动商保目录标准化。

  为使惠民保更好地与丙类医保目录衔接,需进行清单动态调整,及时纳入有效创新药械,并做好数据支撑工作,明确各地医疗需求,为目录制定调整提供依据。

  各地惠民保产品还需加强与医保部门沟通,优化保障与报销,避免重复或空白,提升服务水平。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