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京金融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商业保险在新业态劳动者中的保障问题,包括覆盖范围有限、产品与需求匹配度低等,并提出多项建议。发布会还发布了典型案例,以加强对新业态市场主体的行为指引。

商业保险作为补充性保障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仍面临覆盖范围有限、产品与需求匹配度低、责任主体模糊、理赔纠纷多发等问题。4月28日,北京金融法院召开“依法保障新业态劳动者保险权益”新闻发布会,围绕互联网投保情境下新业态保险存在的突出问题,向金融监督机构发送综合性司法建议,得到积极回应。

发布会上,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毅指出,新业态劳动者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仍面临劳动关系认定难、社会保险覆盖不足等现实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达2亿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7%。北京金融法院自2021年建院以来,受理的保险纠纷二审案件中,涉及新业态劳动者保险权益纠纷占比15.92%,其中意外伤害保险合同纠纷占比最高,达33.5%。

宋毅总结,新业态保险纠纷中,多主体之间矛盾交织,主要问题包括:平台企业利用交易结构嵌套转嫁用工成本、规避用工责任;第三方用人单位推诿责任,保险配置缩水;新业态劳动者保险认知不足、维权能力较弱;保险机构在新业态保险产品设计、展业等环节暴露多重短板。

针对这些问题,宋毅建议,劳动者应提高风险意识和维权能力,通过线上线下多途径了解保险权益和维权途径,积极参与适合的保险保障计划。同时,行业协会应发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的作用,为保险公司风险管控提供数据支撑和规则指导。

在此次发布会上,北京金融法院还发布了《依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险权益典型案例》,以进一步加强对新业态市场各主体的行为指引。北京金融法院践行“穿透式”审判和平等保护理念,组建新业态保险纠纷专业合议庭,打造示范判决,积极回应法律争议问题。

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北京金融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