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上半年,70家公募基金公司披露财务数据,69家净利润总和达201.86亿元,同比增30.5亿元。易方达等头部基金业绩提振,中小基金分化显著,行业面临新挑战与机遇。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正式披露完毕,一批由上市公司持股的基金公司,其半年度“赚钱榜单”也得以揭晓,基金行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在资本市场情绪和流动性的整体回温下,上半年来,公募基金整体经营水平实现了正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共有70家公募基金公司(含资管机构)披露了2025上半年的财务数据。其中69家披露了同期净利润,总和为201.86亿元,同比2024年上半年增长30.5亿元,这一数据体现了基金市场的强劲复苏。

进一步来看,在上半年,共有36家基金公司净利润相较2024年同期实现正增长,23家负增长,还有7家收窄了亏损。多元、全面的产品矩阵,让头部基金公司的业绩与行业表现基本同频,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受不同的核心业务布局影响,盈利能力分化相对更为显著,基金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盈利前十强座次生变

回顾2025上半年的资本市场,经济基本面的逐步修复与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为A股市场提供了更多支撑。全A股市场超过 3700 只个股在上半年实现上涨,推动大型ETF获得可观的资金流入。科技、创新药、新消费等主题轮动为权益投资提供了进攻矛头,也让以成长性为首的权益基金吸金显著,基金投资热点不断涌现。

在更加积极的投资情绪下,对比2024年同期,头部基金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整体的业绩有所提振。其中,净利润“十亿俱乐部”在报告期内增至5席,净利润在1亿元以上的机构则达到38家,基金行业头部效应凸显。

在披露了净利润的公募基金中,易方达基金以58.96亿元的营收、18.77亿元的净利润继续稳坐行业头把交椅。对比2024年同期53.74亿元的营收和15.2亿元的净利润,分别增长了9.71%和23.84%,易方达基金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

净利润规模紧随其后的,分别是工银瑞信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和华夏基金,上半年分别盈利17.45亿元、11.94亿元、11.80亿元和11.23亿元,均实现正增长。上述五家公募,即是同期5家净利润突破10亿元的机构。其中广发基金在去年同期短暂掉出净利润“十亿俱乐部”后,重新回到了这一梯队中,其最新净利润相较2024年上半年的8.2亿元增长43.54%,在头部公募中涨幅大幅领先。公司上半年的营收,亦同比增长22.17%至38.98亿元。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排名第6-10名的,则分别为天弘基金、招商基金、博时基金、兴证全球基金和华泰证券资管,同期净利润分别录得9.17亿元、7.89亿元、7.63亿元、7.19亿元和7.13亿元。对比2024年的前10名,基金公司名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在具体位次上,除易方达基金维持了行业领跑外,其余位次也均出现了一定变动。

具体来看,华夏基金从第二名下滑至第四名。尽管42.5亿元的营收依然在全行业排名第二,但净利润同比仅增长5.78%,在头部机构中因增速相对较缓而被赶超。天弘和招商基金则是最新前10名中,唯二上半年净利润出现小幅缩水的机构,对比同期分别下滑了2%和6.85%。

此外,汇添富基金和富国基金在2025年上半年离开了盈利前十名的榜单。数据显示,汇添富基金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8亿元,排于第15位,比去年同期下降30.45%。富国基金上半年则以6.39亿元的净利润排于第11位,比去年同期下降17.39%。在其他管理规模居前的公募基金中,华泰柏瑞基金的净利润也在上半年内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收敛,为2.04亿元,同比下降36.16%。

有公募人士分析认为,作为ETF规模排名第一、第二的公募,华夏基金和华泰柏瑞经营业绩缩水的背后,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去年年末以来,头部宽基股票ETF调降费率的影响。去年11月20日,为落实新国九条和《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有关“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稳步降低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的重要举措,首批6家头部基金公司集体宣布调降旗下大型宽基ETF费率,每年可为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约50亿元。而在其中,华夏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便是涉降费ETF总规模最大的两家管理人。根据相关基金彼时的规模,有公募人士曾和记者进一步估算称,在此次费率调降后,两家基金的平均让利幅度或均超过10亿元/年。

中小基金公司业绩分化

除前述规模或业绩数据居前的公募外,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过亿元的公募共计38家,还有22家公募同期净利润处于千万元量级。不难发现,相较业务线多元完善的“大厂”,非头部基金公司偏好选择专长化、特色化发展战略,其上半年的盈利表现,也与长板业务在同期市场中的竞争力有着更显著的关联。

报告期内,26家基金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上行。其中,中欧基金、兴业基金、永赢基金、诺安基金、财通基金、中金基金和中邮基金都取得了超40%的净利润增长。而纵观上述公募,多数公司的增收,得益于股市回温下权益类产品规模的上行。

例如中欧基金和诺安基金都是以权益投资见长,而上半年以来,科技、创新药等结构性行情火热,让公司旗下相关主题型产品的回报能力和吸金效应都较为显著。中欧基金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0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2.23%;诺安基金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75%。无独有偶,尽管永赢基金以固收业务为支柱,但同期公司的债券型基金规模实际上有所缩减,反而是股票型、混合型产品规模合计提升372亿元,成为了公司产品端的增收主力。

还有一些机构是依靠特色业务取得了业绩突破,如定增和FOF业务之于财通基金。据财通证券半年报介绍,在2025上半年,财通基金FOF产品总规模创新高、较年初增长4倍。专户方面的新发同样保持增长,新发产品125只、同比增长1.2倍,新发规模32亿元、同比增长3倍。

几家欢喜几家愁,也有12家基金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出现缩减。具体来看,除前述数家大型机构外,中加基金、海富通基金、方正富邦基金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也超过了20%,其中对比2024年同期,中加基金净利润跌出了“亿元俱乐部”,从1.34亿元下降至0.94亿元。对于部分尾部规模的小型机构,实现盈利依然是一道艰难的课题。尽管在上半年,有东吴基金、浙商证券资管等机构的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但同时依然有7家公募基金深陷亏损之中,包括东海基金、瑞达基金、南华基金、苏新基金、红塔红土基金、华西基金和九泰基金,亏损幅度在百万元至两千万元不等。对比2024年同期,上述7家机构的亏损程度均有所收窄。不过随着公募基金行业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头部机构的领先优势日益巩固,面对持续增高的竞争壁垒,中小机构若要实现业绩破局,仍需在战略定位、差异化业务布局以及运营管理精细化方面综合施策。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