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净值回升引发赎回困局,投资者纠结“落袋为安”还是“错失行情”
AI导读:
随着8月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投资者在浮盈时陷入纠结:是“落袋为安”还是“错失行情”?文章通过投资者小胡的经历,揭示了当前基民的真实心态,并探讨了基金公司如何应对赎回压力,提供适配的新产品方案。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投资者小胡的自嘲,道出了当下无数基民的心声。
随着8月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近1300只“毛基”重返1元以上。然而,市场回暖之际,投资者反而在浮盈时陷入纠结:是“落袋为安”还是“错失行情”?
投资者小胡在基金账户翻红时,手指却迟迟无法按下“赎回”键。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被套多时的基金刚解套并实现微薄盈利,如今却成了基金相关APP的高频用户,在“怕错过大涨”与“怕浮盈消失”中焦虑不堪。
而对于机构而言,主动权益类产品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应对赎回压力。在一位渠道人士看来,应当尊重客户赎回的决定,“该走就让大家走”。如今行业更应跳出“单纯控赎回”的思维定式,转而聚焦客户需求。
这场由行情回暖引发的赎回困局,正成为A股新一轮上涨中最真实的投资者群像。
从“躺平”到“纠结”
“基金刚涨1%,赎回的念头已在脑海里转了100圈。”小胡告诉第一财经。他手中的基金产品此前已被套两年多,近期市场接连上涨,不仅让他解套,还收获了1%的浮盈,反而让他陷入更深的纠结。
回顾此前亏损的日子,小胡形容自己几乎“躺平”:基金相关APP被他埋在手机文件夹最深处。而进入8月,随着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带动大量权益基金净值大幅攀升。
Wind数据显示,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19日,在已有数据的4376只主动权益基金中,仅有4只产品未实现正收益,区间收益率超过50%的产品有1450只,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小胡持有的基金也在这波行情中水涨船高。“当时打开账户看到持仓收益率变成红色,心跳一下子加快了,第一反应就是:要不要赶紧卖了?”他对着屏幕反复思量。
市场数据印证了他的纠结并非个例。在8月15日至19日的三个交易日内,有1197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历史净值新高。
“怕错过又怕失去”
小胡的心态,正是当前A股市场持续回暖背景下众多基民的真实写照。另一位投资者晓晓直言:跌的时候,亏损是既定事实,只需承受;可涨起来时,每一分浮盈都像悬在头顶的玻璃,既怕它碎了,又怕自己没抓住。
“赎了,怕错过后面的大涨;不赎,又怕这好不容易来的浮盈转瞬即逝。”晓晓表示,这种“怕错过又怕失去”的挣扎让人太过焦虑。
针对“回本即焦虑”的心态,招商基金市场支持与管理部首席财富顾问邓和权对第一财经表示,刚回本或者接近回本的投资者经常会发生赎回行为。这类投资者处于情绪的临界点。
“客户该走就走”
事实上,这样的心态也传递到基金公司和相关渠道。一位来自以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的市场部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近期市场热度攀升带动了不少基金的赎回需求。
第一财经从多家机构处了解到,尽管近期市场热度明显攀升,但传递到基金公司的产品销售等各个业务环节上,情况还是有所分化。
“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回升,出现一定量赎回也是正常的,这主要是因为前几年市场下跌、净值下挫,影响了投资者对主动权益产品的信心。”华南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说。
一位基金渠道人士则分析称,随着市场逐步回暖,主动权益类产品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应对赎回压力。不过当下行业的核心思路已非单纯“控赎回”,而是转向思考如何为客户提供适配的新产品方案。
“过去我们可能更关注‘如何不让客户走’,现在更要思考‘如何让留下的客户获得更好的服务’。”该人士表示。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