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降费潮:管理费体系结构性调整
AI导读:
创投行业管理费体系正经历结构性调整,从“2%+20%”模式转向多元化、浮动化收费方案。管理费比例下调成趋势,计费方式也在变化。LP出资结构改变是主要原因,政府引导基金通过激励政策提高GP积极性,构建投资新生态。
【导读】降费潮延伸至股权投资板块
创投行业的管理费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曾经被视为行业标配的“2%管理费+20%业绩分成”模式,如今已不再是通用准则,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浮动化的收费方案。
降费潮:从“2%”到“1.5%”
“我们目前还坚持‘2%+20%’的模式。”华澳资本合伙人欧光耀开门见山。但他也坦言,身边大部分新设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费已经压到1.5%。
中美创投创始合伙人胡浪涛观察到,部分政府引导基金管理费已降至1.5%,个别地区甚至出现1%的超低费率。
从受访投资人士的反馈来看,管理费比例下调已成趋势。
私募基金管理人(GP)的主要收入来自管理费和业绩报酬。“2+20”是常见的收费模式,主要是借鉴美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
事实上,不仅管理费固定比例在“卷”,计费方式也在变化。
欧光耀回忆,过去基金常按认缴规模收费,而现在“按实缴规模计算”已成为行业主流。
胡浪涛提到了“绩效提取”机制,部分基金将计费周期细化到投资期与退出期的不同阶段,形成动态调整的计费体系。
华熙基金创始合伙人王亚宁将基金分为早期与成熟期两类进行分析,早期基金因规模小、成本高,“2%仍然刚性”,而招商型基金及一些成熟期基金,“1.5%已经很普遍”。
欧光耀观察到,虽然Carry(收益提成)比例仍多为20%,但计提的方式更为严格。
这也意味着,如果年化收益不能达到约定的门槛,即使基金盈利了,GP也分不到业绩提成。
一位受访的上海LP(出资人)表示,当前退出周期拉长、部分项目估值倒挂,如果GP还靠着高额管理费“旱涝保收”,对LP来说也不公平。
这一观点得到了所有受访GP的认同。
降费背后:LP出资结构改变
执中发布的《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出资人解读报告2025》显示,机构LP出资连续四年下滑,2024年出资1.27万亿元,仅为2020年的六成。国资性质资金在LP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比约为88.8%,其中政府资金出资占比达52.5%。
今年6月,广东省财政厅发布了《广东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其中提及,政府投资基金的管理费依据考核情况给予核定拨付。
部分投资人士认为,上述《管理办法》是未来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管理费的变革方向。
一位华南区的中型创投机构负责人表示:“LP的结构改变,是管理费规则改变的主要原因。”
胡浪涛列举了当前募资端的三种变化:一是过去五年,政府和国资出资比例持续抬升;二是单只基金的规模不断跃升,出资周期拉长;三是头部GP中,国有全资或控股的管理人增多。
王亚宁指出,全民PE时代,市场化LP大幅收缩,GP议价能力削弱。
此外,有受访人士指出,当前金融机构普遍降薪,降薪逻辑自然延伸至股权投资板块。
激发GP活力 构建投资新生态
胡浪涛认为,降费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VC/PE行业将加速出清,淘汰掉不专业的投资机构;另一方面,过低的管理费和严苛的考核,必然伤害GP的积极性。
为提高GP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政府引导基金通过“收益让利、放宽返投标准、风险补偿”等额外条款补足GP收益,形成“低费率+多元补偿”的新均衡模式。
今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容错机制”等要求。
2025年4月出台的《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基金,扣除门槛收益后,引导基金净收益最高可按100%进行让利。
返投标准的放宽是另一大显著趋势。长沙经开集团设立的科创母基金在2025年4月备案时,将总体返投要求设置为0.4倍,这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
风险补偿机制也是一大亮点。深圳市南山区在《南山区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 行动方案》中明确,设立总规模为5亿元的战略直投专项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基金内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胡浪涛指出,GP与LP正在寻找新的平衡,当前出台的一系列激励GP的政策就是证明。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