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A500ETF规模“过山车”背后:冲规模与帮忙资金之谜
AI导读:
6月末,多家公募基金旗下中证A500ETF成交量放大,规模跃升,但跨过“6·30”后规模上演“高台跳水”。业内人士分析,除行情回暖外,或有基金公司借助“帮忙资金”推高规模,但此举存在成本及潜在风险,可能误导投资者决策。
6月末,临近公募行业“半年考”,叠加行情升温,多家公募基金旗下中证A500ETF成交量放大,迎来资金净申购的同时规模也实现了跃升。然而,跨过“6·30”节点后,多只基金规模上演“高台跳水”,更有产品单日被净卖出超20亿元。
有公募人士分析,除行情回暖外,因公司内部考核及宣传需要,年中或有基金公司意图借助“帮忙资金”推高旗下ETF规模。但“帮忙资金”有成本,且在二级市场端,若产品流动性欠佳,可能引发场内折溢价,误导投资者决策。
多只中证A500ETF规模上演“过山车”。据Wind数据,6月23日至6月30日,某大型基金公司旗下中证A500ETF份额猛增118亿份,规模攀升至226.4亿元。然而,步入下半年后,相关产品规模随即上演“高台跳水”。7月1日,该ETF单日份额减少22.23亿份,截至7月11日,规模已减少44亿元。
自从去年下半年各家公募中证A500ETF开启同台竞技后,截至7月11日,发行规模均为20亿元的产品中已有9只ETF规模达到百亿之巨。
为何ETF会在年中关口规模暴涨?又为何会在“6·30”后冷热交替?业内人士给出多重解释。华南某公募渠道人士指出,适逢半年末,部分基金公司意图借助“帮忙资金”推高旗下ETF规模,背后暗藏复杂的行业逻辑与潜在问题,首要原因或是“冲规模”。
华北某掌管ETF的基金经理则表示,规模猛增不一定是简单做大产品的原因,“6·30”前后,市场有明显的涨幅,ETF作为可二级市场交易的品种,其交易费率及效率优势使得很多投资者会选择高频率买卖ETF来把握市场短期的行情。
“帮忙资金”的身影在ETF份额暴涨暴跌过程中若隐若现,对产品及持有人有何影响?前述基金经理解释称,若从成本角度考虑,资金可能更多地来自做市商,且做市商的成本基本分为占用资金成本、承担风险敞口成本、系统人员成本。
前述华南公募渠道人士透露,当前通过券商的“帮忙资金”成本模式已发生变化。基金公司通常以年化5%左右的成本从券商、私募等机构寻找资金,资金停留时间按天计算。虽然这部分成本由基金公司支付,但这种模式依旧存在侵害投资者利益的潜在风险。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