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家公募基金在沪深指数低位时宣布自购旗下权益产品,提振市场信心。分析指出,自购行为能有效避免投资人恐慌性赎回,带来丰厚回报。固收类产品仍为自购主流,但权益基金自购也彰显决心。基金公司自购原因多样,包括助力发行、保住基金存续和逆市抄底。

在4月份沪深指数低位徘徊之际,建信基金、方正富邦基金等多家公募纷纷宣布自购旗下权益产品,以提振市场信心。

分析指出,公募基金的自购行为能有效增强持有人投资信心,避免投资人在市场震荡时出现恐慌性赎回。多家公募选择在行情阶段性底部后大胆自购,高韧性的市场往往给予勇敢入场的资金丰厚回报。根据季报数据,这些自购资金在市场回暖时获利颇丰。

权益基金底部自购彰显决心

5月16日,新华基金公告显示,已于5月14日出资1000万元申购新华积极价值A类份额。此外,该基金今年4月已出资1051.94万元申购该基金。年初,证监会提出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约定比例用于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因此,在震荡市中,各大公募加快了自购步伐。4月7日后,摩根资产管理、方正富邦基金、建信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密集公告自购旗下权益类产品,自购金额合计近5亿元。

建信基金更是在4月19日宣布,将运用不少于1.8亿元人民币的固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产品。加上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已投资的1.73亿元人民币,建信基金自购规模将达到3.53亿元以上。建信基金表示,市场短期大幅下跌后,悲观情绪和估值压力已明显释放,沪指或已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

此外,富国基金及其高管将共同出资不低于2500万元认购富国均衡投资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许利明指出,基金自购潮往往发生在市场下跌时,通常出现在市场的阶段性低位,这有助于市场迎来转折。

公募投研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自购行为能提振投资人信心,避免非理性赎回,同时加强基金公司与投资人利益的一致性,使基金经理更注重长线布局,为投资人带来稳定的长期回报。

固收类产品仍为自购主流

尽管权益类基金自购公告能提振市场信心,但整体而言,自购仍以货基和债基等固收类产品为主。数据显示,年内114家公募基金公司公告申购事项累计达2747次,其中货币基金净申购规模高达1036亿元,占比约96%。

市场波动性增加后,基金公司更倾向于通过低波动的货币基金来平衡风险敞口,这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能规避权益类资产短期回调压力。货币基金通过买入返售、同业存单等工具维持稳定收益,成为自购主力的更深层次原因。

公募基金观察人士认为,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有助于提升基金长期业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使其更注重基金的长期发展。

自购背后的“隐秘逻辑”

基金公司自购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助力基金发行,展示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共存;二是保住面临清盘可能的基金存续;三是逆市抄底,认为当下是较好的入场时机。在权益基金发行低潮时,公募基金更青睐成立门槛更低的发起式基金,而发起资金认购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且持有期限不低于3年。

以新华基金自购为例,该基金季末规模远低于清盘线,但二季度的两次回购合计超过2000万元,或将助力其摆脱清盘风险。在震荡行情中,基金公司也会使用自有资金在二级市场博取收益,尤其是在市场重挫后,底部大胆入场的资金往往能获得丰厚回报。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原标题:公募抄底显信心,自购数据揭秘“买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