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公募基金改革深入,基金经理离职现象频发。降薪、市场波动加剧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成为离职主因。基金经理离职对基金规模和业绩产生影响,基金公司需强化投研体系建设,重视长期业绩考核机制,推动行业变革。

随着公募基金改革步入“深水区”,行业生态格局悄然生变,基金经理的任职变动成为典型缩影。2025年,多位知名基金经理选择离职,进入4月,离职趋势愈演愈烈。离职原因多为“个人原因”,但“跳槽”和“奔私”成为普遍选择。

基金经理的离职,尤其是知名基金经理的离开,让部分投资者出于资金保护和长期考虑,选择赎回所持产品,基金公司面临规模下滑风险。为何离职现象增多?降薪成为主因。基金公司通常会在基金经理离职前增聘基金经理,做好过渡安排。

2025年4月,景顺长城基金、招商基金分别发布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引发业界对基金经理离职的猜测。近年来,离职的基金经理不乏绩优者,如华商基金的周海栋、中欧基金的曹名长等。2024年,更是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离职。

基金经理离职后的去处,相当一部分选择去做私募。公募基金行业的薪酬上限管理严格,基金经理可能因薪酬待遇离职。此外,市场波动加剧、业绩压力增大、激励机制不完善也是离职的重要原因。

基金经理离职加速,主要因为近年来行业的降薪、限薪。基金经理承担了巨大的管理压力、社会责任,但收入设置了上限,导致性价比不高,从而选择离职。基金经理的离职对基金规模产生影响,投资者担忧基金经理离职后产品管理情况,选择赎回产品,导致基金规模缩水。

以丘栋荣为例,其管理的中庚价值领航基金规模大幅下滑。基金经理的变动对基金产品业绩影响较大的是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许多投资者购买基金基于对明星基金经理的信任,一旦离职,部分投资者可能赎回基金,影响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和收入。

面对人才流失,基金公司应强化投研体系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特色投研文化。绩效管理上,要重视长期业绩考核机制,薪酬和绩效要与投资者实际盈利比例绑定。通过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为优秀投研人员提供更好的晋升通道。

行业可从制度、产品和生态层面推动变革,如延长考核周期、限制“挂名制”,引导行业淡化短期排名压力。产品创新上,应大力发展被动型、量化及FOF等工具化产品,降低对主动管理明星的依赖。人才生态方面,需完善研究员到基金经理的培养链条,推动诚信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