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分红热潮:年内红包同比增四成
AI导读: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分红力度加大,年内已有1623只基金派发“红包”,较去年同期增加两成,累计金额超过735亿元。债券型基金和ETF产品成为分红主力军,分红机制成为基金公司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卖点。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再度加大了分红力度。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年内已有1623只基金派发“红包”,较去年同期增加两成,累计金额超过735亿元,同比增加四成以上,分红热潮席卷整个市场。
其中,债券型基金继续担当分红“大户”,分红数量和规模占比均超过七成。同时,ETF产品的分红情况也显著提升,不仅分红数量增加了3倍,分红金额也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分红机制已成为基金公司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卖点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基金分红有助于持有人提前锁定部分收益,增强投资获得感。然而,高分红并不等同于高回报,投资者需理性看待。基金分红频率更多反映基金投资策略选择,而非基金运作优劣。过度关注分红可能错失潜在增长机会。
年内“红包”派发量激增四成
4月以来,A股市场波动加剧。截至4月16日收盘,上证指数波动超过320点。在震荡行情下,投资者对确定性收益的关注度上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本月已有298只产品实施分红,较上月同期增加77%。
截至目前,年内实施分红操作的基金产品数量已扩至1623只,累计分红次数达1994次,涉及金额高达735.2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红产品数量及次数分别增长21.66%、27%,分红金额增加逾220亿元,增幅超过四成。
债券型基金作为分红主力军,分红次数超过1580次,占比近八成;分红金额达571亿元,占总量的77.65%。如中银丰和定期开放、中银睿享定期开放等基金分红金额超过10亿元。
随着权益市场赚钱效应改善,权益类产品分红情况也大幅提高。年内分红次数达354次,是去年的三倍多,占比从6.8%上升至17.75%;分红金额达138.06亿元,同比增加1.6倍,占比上升至19%。
ETF市场尤其是宽基ETF分红力度和频率显著提升。年初至今,37只ETF派发94.83亿元,而去年同期仅9只产品有相关操作,合计金额为35亿元。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分别以26.83亿元、24.61亿元位列分红总额前两位。
截至目前,年内发出4次及以上“大红包”的产品有24只,实现“月月分红”。如合煦智远嘉悦利率债A年初至今共分红7次,湘财鑫睿A/C则有5次。
今年以来,共有124家基金管理人派发“红包”,金额超过10亿元的有21家。华夏基金凭借旗下ETF及纯债基金分红,以47.76亿元领先;中银基金以旗下多只固收产品大额分红,以44.78亿元排名第二。广发基金旗下产品分红121次,频率名列前茅。
分红或成基金公司留客新招
近年来,公募行业强化分红意识,以提升投资者体验和获得感。基金分红作为产品运作的常规动作,将基金收益的一部分以现金或红利再投方式派发给投资人,成为机构留客手段之一。
基金分红不等于股票分红,是将投资人账面上的部分收益变现。沪上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认为,现金分红适合短期有资金使用需求或希望提早落袋为安的投资者。
部分基金公司将定期分红作为宣传看点,并在基金合同中加入触发式分红条款,提升产品竞争力。部分产品合同中增加季度条款,提高分红频次,还有主题产品设置“可月月分红”等强制分红机制。
权益类ETF产品分红力度加大。相较于普通基金,场内ETF仅现金分红,无红利再投;场外ETF联接有红利再投资。ETF分红无强制性要求,根据基金合同,触发分红条件通常是基金份额净值表现超过标的指数达到一定数值。
ETF分红来源主要为基金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超额收益,如ETF建仓、调仓及成份股分红时产生。以设置季度强制分红条款的某中证A500ETF为例,基金合同显示,在满足条件下,该基金每个自然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收益分配。
业内认为,国家对分红政策支持也发挥重要作用。新“国九条”等措施加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确保ETF市场充分分享成份股分红收益。同时,ETF产品规模快速增长为分红提供坚实基础,多只迅速扩大的ETF产品成为分红资金重要来源。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