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助力理财资金布局权益市场
AI导读:
近年来股市低迷和债市波动让投资者更加谨慎,含权产品难以大规模推广。虽然有利好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但受制于客户需求、市场环境、投研能力和监管约束等因素,理财资金布局权益市场仍有待突破。业内认为,“固收+”产品或成突破口。
各家理财公司正积极布局权益市场,但近年来股市低迷和债市波动让投资者更加谨慎。在含权产品业绩大幅提升和财富效应显现前,含权产品整体上仍难以大规模推广。某股份行理财公司投资部负责人表示。
截至2月18日,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建信理财、浦银理财等已披露2024年下半年理财业务数据。数据显示,权益类理财产品在理财公司存续产品中占比极低,多家公司权益类产品数量和规模占比均不足1%,部分公司甚至未推出。行业整体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较上半年末有所下降。
2025年,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利好银行理财权益资产配置。但受制于客户需求、市场环境、投研能力和监管约束等因素,理财资金布局权益市场仍有待突破。
权益类产品市场小众
截至2月18日,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建信理财等9家理财公司已披露2024年下半年理财业务数据。整体来看,上述公司存续理财产品规模均有所增长,但权益类产品占比依然极低。
业内人士认为,2024年下半年权益类产品占比下行主要受市场环境、投资者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某股份行理财公司投资部负责人表示,权益市场热度刚起,权益类新产品设计和发行需周期,导致当前存续的含权产品规模占比下行。
同时,他坦言,短期内理财资金投入权益市场的规模难有明显提升,理财客户群体偏谨慎,权益类理财产品业绩未显前,相关产品难以推广。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分析称,权益市场波动大造成负面影响,叠加内外部因素影响,2024年下半年权益市场表现低迷,未对理财新产品发行创造太好机会。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领域竞争力较强,分流了偏好权益资产的投资者。
权益投资面临挑战
进入2025年,虽然有利好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但业内人士认为,受制于客户需求、市场环境、投研能力和监管约束等因素,理财资金在权益市场的布局仍存挑战。
曾刚表示,客户风险偏好较低是主要障碍,银行理财客户以稳健型为主,对权益资产波动容忍度低,导致权益类产品需求不足。
某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产品部负责人表示,根据客户风险偏好,银行对其购买产品资格有限制。权益类产品风险等级较高,需匹配激进型或进取型投资者。但保守型、稳健型客户占绝大多数,因此不少客户无购买权益类理财产品权限。
此外,监管部门对理财产品投资权益资产的风险管理、资本约束和流动性管理要求更为严格,增加了理财公司布局权益投资的难度。
曾刚还指出,理财公司权益投资能力不足,相比公募基金,理财公司在权益投研、主动管理能力和专业团队建设方面存在差距,在权益市场波动较大背景下,理财公司态度更为谨慎。
“固收+”成权益布局突破口
截至2024年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30万亿元,投资者超1.2亿个,银行理财是居民投资理财的重要选择。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理财资金入市将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增量资金,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但短期内不宜高估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规模。
近期,不少理财公司发布2025年资产配置展望,对权益市场行情持乐观态度。招银理财董事长吴涧兵认为,2025年权益市场有望逐步回暖,呈现较好的配置机会。理财公司需积极把握机遇,提升含权产品比重,加大“固收+”产品布局力度。
某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产品部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增加多资产、多策略产品创设,丰富产品风格,推出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逐步增发含权理财产品。产品设计将以主动管理的“固收+”产品为主,同时加大被动产品设计力度。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以来,“固收+权益”产品设计趋势愈发凸显。曾刚建议,理财公司加大权益资产投资力度,需从提升投研能力、优化产品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加强投资者教育也是重要一环,培养客户风险认知,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增强对权益类产品的信任和需求。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小透明”携手“固收+” 能否打通理财资金入市“任督二脉”)
(责任编辑:137)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