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理财规模重回历史高位,达到31.35万亿元,反映出居民对稳健收益的迫切需求。银行理财行业需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新动能,满足居民多元理财需求,稳步加大入市力度,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支点。

  近日,银行理财规模重回历史高位,达到31.35万亿元,创下2022年以来新高,这一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笔者从普益标准获悉,截至5月29日,该数据已得到确认。

  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开启“净值化”转型,规模曾一度回落。如今规模重回高位,不仅反映出居民在低利率环境下对稳健收益的迫切需求,也彰显了银行理财行业净值化转型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银行理财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财富保值增值需求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0万亿元,投资者数量超过1.26亿。当前,银行理财规模持续攀升,银行等机构需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优势。

  首要问题是,如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动能,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当前,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固收领域,对股权资产的投资比例偏低。因此,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未上市公司股权等资产的投资力度,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银行理财机构也需思考如何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理财需求,优化居民财富结构。面对市场利率下行,银行存款利率普遍降低的情况,居民对稳健理财产品及收益弹性强的理财产品需求强烈。银行理财机构需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力度,创新产品,以提升负债端竞争力。

  此外,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稳步加大入市力度,持续贡献“稳市力量”,也是银行理财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今年以来,多部门推出政策推动银行理财资金入市。虽然银行理财资金对权益资产的投资规模已超8000亿元,但占比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银行理财机构应积极提升投研能力,稳步加大入市力度。

  当然,在践行新使命的过程中,银行理财机构也需警惕风险,包括信用下沉可能引发的非标资产违约风险、净值化转型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幻觉”以及加大权益投资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对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规模重回历史高位后,银行理财行业需将自身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在服务实体经济、优化居民财富配置、稳定资本市场等方面协同发力,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支点。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