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稳健增长,预计2027年达20万亿元以上。政策支持与产业模式创新成为关键破局点,REITs政策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补齐“退”的一环,助力养老事业迈向新阶段。

  近年来,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稳健增长,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7年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20万亿元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益旺盛。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将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5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旨在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养老服务的信贷支持。这一举措进一步完善了金融支持养老政策,为养老服务产业构建新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银发经济浪潮下,养老服务产业如何借政策之力实现提质升级?市场化养老机构如何构建服务体系及商业模式,推动行业向前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证券日报》记者深入采访了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一线从业人员,探寻养老服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市场化养老机构扩围

  “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乡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将全面覆盖。为此,各地政府纷纷成立国资康养企业,携手险资、房企、科技公司等,共同推进养老产业结构优化和服务升级,养老模式逐渐从传统向多元化方向转型。

  目前,市场化养老机构主要运作于三大模式:一是政府或地方平台主导的“公建民营”模式;二是险资推动的“保险+养老”模式;三是聚焦“服务力”的民办养老机构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公建民营”模式方面,截至2024年末,全国已有60多家地方国企康养集团,采取政府出资、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模式。例如,深业颐居坪山康养中心作为深圳首个养老助残服务综合体,由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建设,深圳幸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

  “保险+养老”模式得益于“资金+客源”的天然组合优势,养老机构规模持续扩张。泰康之家已在全国36个城市布局43个项目,其中24家社区已投入运营,服务居民约1.5万人。

  民办养老机构在产品、服务、定位等方面持续升级,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运营路径。数据显示,2024年民办养老机构占比提升至58%,成为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椿萱茂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为例,其在北京、上海、成都等一线城市已布局近30个养老项目,成为“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认可服务机构。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椿萱茂和园长者社区,通过社区化、活力化、多元化的服务形态,逐步打破社会对传统养老机构的刻板印象。

  “轻重并举”激活新养老模式

  市场化养老机构靠“品质服务”蹚出新路,同时,“养老+地产”“养老+医疗”“养老+科技”等“轻重并举”的新发展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中。这些模式旨在激活产业发展,有效盘活闲置资产。

  在“养老+地产”方面,房企正将旗下自持物业作为试验田,引入专业养老运营团队,实现资产活化与收入再平衡。养老产业的兴起为大量重资产存量资源的盘活提供了新契机。

  在“养老+医疗”服务融合方面,民营养老机构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新发展路径。复星康养依托复星集团在多个领域的资源,构建服务生态闭环,积极与地方平台展开合作。

  科技赋能成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养老+科技”被视为未来智慧养老的重要支撑。多家科技公司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康养场景下的智能平台。

  REITs疏通“投融管退”新通道

  随着资本涌入,养老服务产业更具制度性保障的退出机制逐步形成。特别是在养老REITs政策的推动下,产业补齐“退”的一环,为社会资本长期深度参与提供了可预期的制度支撑。

  2024年年底,多部门联合发布的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养老设施纳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行范围。养老REITs的推出具有多重意义,包括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拓宽融资渠道等。

  随着银发经济政策扶持加码,养老产业发展路径逐渐明晰。未来,市场化养老机构将让更多人享受到有品质的养老服务,相关主体还需探索更多路径,助力养老事业从“服务供给”迈向“生态构建”的新阶段。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