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规模大幅回升,能否突破33万亿大关?
AI导读:
随着4月中小银行密集打响存款降息战,银行理财规模大幅回升,截至5月19日,存续规模达到31.26万亿元。多机构下调业绩比较基准,市场对未来走势看法不一。有分析认为,若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落地,理财规模有望冲击33万亿元,但也存在不确定性。
随着4月中小银行密集打响存款降息战,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跌破2%红线,“存款搬家”效应显著增强,银行理财规模迎来大幅回升。5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从普益标准获悉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9日,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到31.26万亿元,重回高位。在降准降息落地后,包括民生理财、交银理财、兴银理财在内的多家机构纷纷下调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以重估未来收益。尽管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攀升,但市场对未来走势看法不一。有分析指出,若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落地,将促使更多资金流向银行理财,年内规模有望冲击33万亿元;然而,利率环境变化、股债“跷跷板”效应也为理财规模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理财规模重回高位
2025年年初以来,理财产品市场存续数量及规模持续上扬。据普益标准最新监测数据,截至5月19日,理财市场存续产品总量为41955款,存续规模达到31.26万亿元。从周期变化看,今年理财产品存续数量逐月递增,4月达到41895款;存续规模在4月也显著上升,突破30万亿元达到31.1万亿元。
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季末考核后资金回流,推动规模快速修复;二是中小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理财收益回升,二者利差扩大引发“存款搬家”效应,居民将存款转移至理财产品。
普益标准报告称,4月理财存续数量增长主要受存款利率下调、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强化、债市利率阶段性修复三重因素驱动。
多机构下调业绩比较基准
在“存款搬家”带来增量的同时,理财市场也面临产品收益下调的挑战。5月7日,人民银行宣布降准降息后,多理财公司纷纷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例如,民生理财将某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从3.1%—4%下调至2.6%—3.1%;交银理财将某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调整为1.4%-3.7%;兴银理财也将某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
普益标准研究员指出,未来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走低或为大趋势。
为应对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对产品吸引力的影响,理财机构通常会采取降费措施,吸引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
能否突破33万亿大关
随着降准降息政策落地,市场对后续货币政策调整预期升温。券商机构研判,新一轮存款降息周期或加速开启,这将推动资金向理财市场加速迁移,有望推动年内银行理财规模冲击33万亿元历史峰值。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分析指出,存款利率下调有利于银行控制利息成本,但同时也会加大揽储难度,银行理财等低风险资管产品将迎来增量资金。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理财规模冲击33万亿元还有待观察,利率环境变化和股债“跷跷板”效应都是影响规模变化的核心因素。
此外,信托SPV整改是否会影响投资者持有体验也值得关注。未来几年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更为真实,固收类理财整体净值波动会提升,可能对理财规模增长产生一定抑制。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