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光大理财以其管理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参与上市公司外高桥定向增发项目,标志着我国首单银行理财直接参与上市公司定增项目正式落地。此举预示着理财资金将持续涌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多家银行理财机构积极布局权益类资产,但投研能力及投资者教育方面仍有待提升。

引导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取得实质性进展。日前,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光大理财”)以其管理的权益类理财产品,成功参与上市公司外高桥(600648.SH)的定向增发项目,标志着我国首单银行理财直接参与上市公司定增项目的正式落地。与此同时,中银理财、交银理财、浦银理财等多家机构纷纷表态,将加大权益类资产布局,强化指数化投资策略。业内专家指出,银行理财涉足权益市场乃大势所趋,但相关机构在投研能力及投资者教育方面仍有待加强。

光大理财引领外高桥定增新篇章

4月16日,外高桥发布了其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发行情况报告书,确定发行价格为11.02元/股,发行股数为2.25亿股,募集资金总额高达24.7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11名发行对象中,光大理财脱颖而出,获配股份数量约181.5万股,涉资近2000万元,限售期为6个月,此举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光大理财对此表示,公司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及中国经济的未来。在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公司将逐步加大资本市场的布局力度。近期,光大理财已择机增加了包括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在内的指数化投资工具的配置,并计划加大对上市公司定增、可转债、可交债等投资品种的投资力度,参与外高桥再融资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光大理财认为,定增直投相当于理财产品直接投资上市公司股票,因此需安排含权益仓位的理财产品进行投资。一方面,应尽量遴选中长期产品进行投资,并在资金端做好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匹配;另一方面,需做好“组合+分散”的安排,并在锁定期内加强产品流动性管理和市场风险监测,以保障理财投资者的利益。

业内人士分析,光大理财率先参与上市公司定增项目,不仅积极响应了政策号召,也预示着理财资金将持续涌入资本市场的趋势。在政府积极引导并给予政策支持的背景下,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正充分发挥其专业和资金优势,积极开展中长期投资,进展显著。光大理财参与外高桥定增项目作为行业首例,既是对政策号召的响应,也为行业开展类似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助于银行理财更好地拓展相关业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银行理财资金直接参与投资上市公司定增项目,是理财服务实体经济、发挥金融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充分利用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丰富资本市场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在国家积极引导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入市的大背景下,预计后续将有更多理财资金通过参与定增项目来服务实体经济。

政策助力,权益类资产备受青睐

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投融资良性循环。今年以来,多部门陆续推出相关政策,推动理财等资金入市。1月,中央金融办、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允许银行理财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并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3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沪深交易所也对相关承销制度进行了修订,增加了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作为IPO优先配售对象的条款。

在多重政策利好下,多家银行理财机构积极布局权益类资产。面对市场波动,中银理财迅速研判,在控制整体风险的同时,积极寻找机会进行权益资产配置,重点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和内需板块。下阶段,中银理财还将布局指数策略、指数增强策略等各类含权类理财产品。交银理财、浦银理财也在公众号表示,将在研判市场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方式持续增持ETF。

徽银理财、苏银理财、北银理财等理财子公司也纷纷出手增持ETF,以实际行动践行价值投资。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璟晗认为,理财公司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参与ETF投资,部分指数类理财产品采用固收类资产搭配指数投资的策略,引导资金流向科技等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形成资本与实体经济间的良性循环,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理财公司的参与还将拓宽ETF产品谱系,如跨境、策略型ETF等创新产品,并通过渠道优势普及被动投资理念,为资本市场注入更稳健的资金流。

投研能力、投资者教育亟待提升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9.14万亿元,同比增加9.41%。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8.33万亿元,占比高达97.22%;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72万亿元,占比为2.47%;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

娄飞鹏分析指出,理财产品更注重安全稳健,主要面向稳健型投资者,因此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等固定收益领域。混合类、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低,可能与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以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关。

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表示,从今年初新发行的理财产品类型来看,暂未出现大规模布局权益市场的迹象。综合来看,银行理财的定位以稳健回报为主,而权益市场波动较大,上市公司定增也非稳赚不赔,因此说服银行理财投资者参与其中难度较大。喻智认为,银行理财可以通过“固收+”的方式参与定增,但关键在于做好投资者教育。

业内人士指出,参与权益类投资对理财公司管理人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投研体系和风险控制方面。由于上市公司定增项目通常设有较长的锁定期,而全市场理财产品以中短期为主,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问题,对理财公司在资金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产品设计上,需设计长期限封闭式产品,以避免短期赎回压力与定增锁定期冲突;在资金安排上,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资金调度预判,为投资者赎回产品预留充足资金;在期限配置上,需配置多期限底层资产来缓冲错配风险。

娄飞鹏建议,在实际运行中,应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并精心选择投资标的。银行理财机构面对的客户大多是稳健型客户,在开展中长期投资或布局权益类理财产品时,需做好信息披露,保障客户的知情权,同时选择合适的客户群体,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客户。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