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照骗”频发,消费者如何维权?
AI导读:
近日,多地网友控诉线上预订酒店遭遇“照骗”事件,入住后发现与预订平台展示大相径庭。虚假宣传泛滥源于商家与平台责任失守,治理需构建多方共治的监管生态,强化审核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
近日,多地网友纷纷控诉线上预订酒店时遭遇了“照骗”事件。有人花费千元预订海景房,推开门却发现内部照片全是精心渲染的虚假图像;预订大床房,结果进门一看,“这床还没我家沙发大”。更有甚者,消费者要求退房时竟被索要高达80%的违约金。入住后才发现酒店与预订平台上展示的大相径庭,这种酒店“照骗”现象已屡见不鲜,成为消费者的一大痛点。
如今,线上预订酒店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然而,由于顾客只能依据平台展示的信息来判断酒店的环境和卫生状况,许多酒店便通过修图、夸大宣传等手段美化房间,导致消费者屡屡遭遇“货不对板”的情况。
面对酒店“照骗”,消费者维权却困难重重。酒店往往以“艺术效果”和“图片仅供参考”为借口来搪塞消费者。这种欺骗行为不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真实、全面提供商品信息”的义务,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严重侵害,对市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虚假宣传泛滥的根源在于商家与平台的责任失守。第三方网络平台虽然不是房源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但如果酒店存在“照骗”行为误导消费者,平台也应承担相应责任。北京互联网法院对“五星标识误导案”的判决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即使消费者已实际入住,只要宣传构成误导,平台仍需承担三倍赔偿。这警示行业,任何美化滤镜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为了治理“照骗”乱象,需要构建多方共治的监管生态。监管部门应建立酒店宣传图审核标准,要求平台明确标注“实拍”与“效果图”。平台应强化审核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商家资质和宣传内容的核查,从源头防范“照骗”的发生,如引入AI图片识别系统自动标记差异过大的房源,或开通“VR实景看房”功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司法机构也需通过典型案例明确裁判尺度,降低消费者举证难度。
消费者的旅游体验不应因酒店照片“货不对板”而陷入困境。根治酒店“照骗”问题需要商家、平台与监管方的共同努力。商家需明白,靠欺骗获得的短期利益终将损害品牌形象;平台则应认识到,放任虚假信息只会透支用户信任。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获得长期收益,只有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才能让他们真正拥抱“诗与远方”。
(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