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银行净息差承压、零售业务增长失速的背景下,多家上市银行私行业务发展迅猛,客户数及资产管理规模同比增幅达两位数,成为驱动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领头羊。然而,私行业务也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人员参差不齐等问题,净息差收窄趋势持续,提振非利息收入效果尚待观察。

  在银行净息差承压、零售业务增长“失速”的背景下,多家上市银行私行业务却展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2024年报数据显示,多家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客户数及资产管理规模(AUM)同比增幅均达到了两位数,成为驱动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领头羊。私行业务以其弱周期、低波动、高价值的特质,被不少大中型银行视为重要的非利息收入增长点,各银行对高净值客户的争夺也愈发激烈。

  然而,在私行业务高歌猛进的同时,产品同质化、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恶性竞争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此外,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净息差收窄趋势将持续,私行业务能否有效提振非利息收入,尚需时间验证。

  私行业绩亮眼

  随着上市银行2024年报的陆续披露,记者统计发现,已有17家银行公布了最新的私人银行客户数据。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稳居第一梯队,私行客户数均超过10万户。截至2024年末,这些银行的私行客户数及AUM均实现了显著增长。

  平安银行、交通银行紧随其后,私行客户数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中信、兴业、光大、民生等银行的私行客户数均超过5万户,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值得注意的是,邮储银行私行客户数虽相对较少,但增势迅猛,较2023年末增长了27%。

  从AUM来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均突破了3万亿元大关,成为“3万亿俱乐部”成员。建设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也均达到了万亿元规模,显示出私行业务的巨大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银行对私行客户的门槛设置并不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私行业务的发展。例如,招商银行的私行客户门槛较高,而平安银行则相对较低。但无论门槛如何设置,私行业务都已成为银行争夺高净值客户的重要战场。

  领跑零售板块

  私行业务以其弱周期、低波动、高价值的特质,成为了不少大中型银行重要的非利息收入增长点。观察2024年报数据不难发现,部分银行的私行业务客户及AUM增幅高于整个零售板块的增幅,成为驱动银行零售AUM增长的领头羊。

  以平安银行为例,截至2024年末,该行私行客户数在零售客户数中占比不足万分之八,但私行客户AUM占零售客户AUM比重却高达47%。这充分说明了私行业务在驱动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然而,私行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只有不断提升私行业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瞄准高净值人群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私人银行市场呈现多层次竞争格局,推动私人银行业务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国有大行凭借管理资产规模较大、服务客户较多、金融产品种类丰富等优势,在私人银行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小银行则凭借发展策略相对灵活、可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等优势,积极开拓私人银行业务市场。

  与高风险的下沉客群、愈加谨慎的大众客群相比,高净值人群抗风险能力较强,综合金融需求更具确定性。因此,各银行纷纷瞄准高净值人群,不断提升私行服务水平。

  目前,多数银行已着重围绕“人家企社”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综合化服务,不断提升私行服务水平。除理财、信托、基金保险等金融服务外,还整合法律税务、教育、康养医疗等非金融资源,为客户提供平台型服务。

  例如,工商银行联合工银瑞信首推家族信托综合顾问的基金投顾方案;中国银行创新落地非上市公司股权信托、不动产信托等服务;招商银行则通过提升投资研究与资产配置能力,搭建高效的一体化服务阵型,不断优化升级“人家企社”综合化服务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