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京金融监管局4月8日介绍,通州区及昌平区不动产登记中心4月2日完成“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项目,标志着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北京率先在全国打通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路径,为业务落地提供制度保障,推动不动产信托向普惠型财富管理载体转型。

  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吴杨)北京金融监管局4月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北京市“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成功落地的盛况。2025年4月2日,通州区及昌平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共同完成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项目,标志着我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北京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朱衍生介绍,去年12月,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发布了《关于做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率先在全国打通了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的新路径。

  朱衍生强调,不动产信托业务近年来蓬勃发展,信托财产保护愈发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面临与信托公司自有财产混淆的难题,难以有效实现风险隔离,影响了信托行业服务民生作用的发挥。此次《通知》的出台,以专项文件形式明确了登记路径和流程,解决了权属纠纷,保护了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不动产信托业务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通知》发布后,北京金融监管局积极推动实践案例落地,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鼓励信托公司先行先试,在合规前提下加快推动首单案例落地。各区政府也积极响应,全力配合。

  4月2日,北京辖内的国投泰康信托和外贸信托分别在通州区和昌平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完成了首次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实现了北京市在该领域的“零突破”。国投泰康信托为一位老人及其自闭症子女设立信托,助力养老照护与子女守护;外贸信托则为一位中年市民定制信托,将物流仓储设施登记为信托财产,定向捐赠信托收入的50%用于慈善,开创了“不动产+慈善+养老+传承”的新模式。这两家公司聚焦特殊需求服务和慈善传承,通过风险隔离和流程简化,回应社会需求,推动不动产信托向普惠型财富管理载体转型,为行业解决财产确权难题提供了“首都样本”。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二级巡视员周旭峰表示,两张“首单”的同时诞生,彰显了制度创新的执行力、服务民生的驱动力和协同攻坚的聚合力。

  北京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杜磊指出,这一成果是落实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2.0方案的重要里程碑,扩大了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回应了社会关切,强化了制度创新。

  通州区区长助理、政府特聘专家林巍认为,试点案例在通州区的成功落地,标志着通州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证明了不动产信托作为普惠型财富管理载体的潜力。

  北京金融监管局表示,试点案例的成功落地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未来,将持续加强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鼓励信托公司积极参与不动产信托业务,拓展应用场景,优化业务模式,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