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市场利率密集调整,银行上调利率背后动因揭晓
AI导读:
自4月份起,商业银行陆续上调消费信贷产品利率,市场主流产品利率已上调至3%及以上。动因包括银行内卷、净息差低位及价格战风险。未来银行竞争将从单纯放贷转向消费场景全周期服务。
本报记者彭妍
消费贷市场利率正经历密集调整。《证券日报》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自4月份以来,商业银行已纷纷上调消费信贷产品利率,曾经随处可见的“2字头”优惠利率已成为历史,市场主流产品利率已集体攀升至3%甚至更高水平。
近期,多家银行相继宣布上调个人消费贷利率,此次调整范围覆盖了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
具体观察,国有大行如中国银行“中银E贷”的年利率由原先的2.72%上调至3.1%,建设银行“快贷”产品年利率也从2.8%上调至3%。股份制银行的调整更为显著,招商银行“闪电贷”年利率由2.58%大幅上调至3.4%,兴业银行“兴闪贷”年利率也从2.78%提升至3%起。城商行中,宁波银行针对新客户的消费贷年利率设定为3.0%,而此前在优惠条件下最低可达2.49%。
苏商银行高级研究员杜娟指出,此次利率调整背后存在三大动因:一是银行间的“内卷”竞争导致贷款利率迅速下行,存贷利率与政策利率偏离度加大,影响了调控效果并限制了货币政策空间,因此上调消费贷利率是响应监管导向的结果;二是银行净息差已降至历史低位,从已披露的2024年上市银行年报来看,零售金融业务的营收利润面临压力,上调消费贷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压力;三是过度的价格战竞争可能导致贷款定价无法充分覆盖客户风险。
今年以来,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政策导向下,银行消费贷利率竞争愈发激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合理设定消费贷款的额度、期限和利率,以优化资源配置。
此前,多家银行曾对消费贷产品进行调整,普遍采取了“提额延时”政策,并进一步降低了贷款利率。但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提醒,虽然短期内降低消费贷利率能刺激信贷需求,但也需要警惕过度负债风险和资金被挪用的隐患。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认为,商业银行在积极拓展消费贷业务的同时,应强化消费贷的风险防控。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业务策略,紧跟政策导向明确消费贷的发展方向;二是要升级消费贷的智能风控模型,运用多维度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预警信号;三是要严格监控消费贷的用途,一旦发现资金被挪用,立即启动加速到期机制;四是要充分利用消费贷纾困政策;五是要加强交叉营销,增强客户黏性。
随着市场的持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利率水平,而是更加注重产品服务的综合价值。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从单纯的放贷业务转向消费场景的全周期服务。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建议,为了更好地发挥支持消费的主力军作用,银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供给侧方面,银行应围绕数字、绿色、健康等消费重点领域,加大对消费供给主体的金融支持,特别是要重视对服务消费供给主体的支持。在需求侧方面,银行应提高居民消费贷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开发针对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服务消费的定制化金融产品,重点关注新市民的需求,并加大对中低收入人群消费贷的支持力度。在下沉市场方面,银行应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下沉市场的文化、习俗和消费特点定制产品,加强对耐用品消费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并推出基于新型抵押物的消费金融产品。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