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渠道进一步疏通,权益投资迎新机遇
AI导读:
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决定,沪深交易所也修订相关细则,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在新股申购方面将享受与公募基金同等的政策待遇,标志着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渠道进一步疏通,为权益投资带来新机遇。
从引导到进一步落实,银行理财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正逐步被疏通。此举旨在促进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3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随后沪深交易所也修订并发布了相关首发承销细则及再融资承销细则。修订后,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在新股申购方面将享受与公募基金同等的政策待遇,这标志着银行理财资金“打新”渠道更加畅通。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修订意味着银行理财将无需再借助其他渠道参与新股申购,从而提高了其资本市场投资的效率,并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同时,这也为银行理财的业务创新提供了更多空间。
银行理财“打新”迎来新机遇
3月2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实施的《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以及沪深交易所修订的首发承销细则和再融资承销细则,进一步打通了银行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的渠道。
修订内容包括: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A类优先配售对象范围,与公募基金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在上市公司定增方面,优化定增发行对象数量认定安排。
此前,银行理财机构作为C类投资者,在新股分配中获配比例较低,因此往往需要借助公募基金的通道间接参与打新业务。此次修订后,银行理财资金将可直接参与,提高了投资效率。
市场认为,此次修订是对1月22日中央金融办、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的积极响应。
“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将可直接参与资本市场投资,无需再借助其他渠道,进而有机会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普益标准研究员指出,这也为银行理财的业务创新打开了空间,预计后续将开发更多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资金积极拥抱资本市场
近年来,银行理财公司在资管市场上的定位逐渐清晰,资产配置上长期以稳健型固收类为主导。然而,在当前“低利率、低利差、资产荒、高波动”的环境下,银行理财行业面临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匹配难度加大的挑战。因此,加快布局权益类资产投资成为理财公司的共识。
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随后,多家银行理财公司积极响应,强调权益类资产投资的重要性。
尽管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布局资本市场已成为众多理财公司的共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个人投资者购入高评级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仍面临柜面面签等政策约束;同时,由于银行理财客户以中低风险偏好为主,导致银行渠道对权益资产配置相对保守。
尽管如此,近期有关部门在银行理财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等方面给予的政策利好,仍被视为拓宽其权益投资渠道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众多理财公司或顺应政策指导加强权益投研体系建设,以丰富产品体系,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
记者注意到,理财公司正积极谋求“二次转型”。近期,多家理财公司发布招聘信息,配置权益资产投资相关岗位,为提升权益市场布局“蓄力”。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