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自4月1日起,多家商业银行调整消费贷利率不低于3%,标志着消费贷利率回归理性。过低的消费贷利率不仅影响银行盈利能力,还可能增加金融市场风险。合理的消费贷利率有助于引导消费者进行实际需求和品质提升的消费,未来商业银行需确保收益覆盖成本,聚焦真实消费场景。

  一路走低的消费贷利率开始“踩刹车”,标志着商业银行消费贷利率将回归理性。自4月1日起,多家银行已将消费贷利率调整为不低于3%。

  消费贷利率并非越低越好,其过度竞争不仅与“整顿内卷式竞争”相悖,也影响了“防范监管套利”和“大力发展消费”的目标。此前,为争夺市场份额,部分银行推出“2字头”超低利率产品,导致市场无序竞争。

  这种内卷式竞争忽视了风险控制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刚性,过低的消费贷利率会收窄净息差,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金融监督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同比下降17基点至1.52%,凸显了银行“赚钱变难”的现状。

  此外,过低的消费贷利率还可能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理财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增加金融市场风险,削弱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同时,过低的利率未必能有效刺激消费,反而可能引发消费者过度借贷,不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合理的消费贷利率应引导消费者进行实际需求和品质提升的消费,如购买家电、汽车或教育、旅游等。未来,商业银行需确保收益覆盖成本,聚焦真实消费场景,通过差异化定价和优质服务挖掘需求,以实现消费信贷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撑。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