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消费金融机构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获客成本持续攀升,个别机构一度接近3000元/人。为了应对高昂成本,机构正尝试多种措施降低获客费用,包括增加自主获客渠道和同业间相互导流合作。未来,行业将通过拓宽获客渠道和优化成本结构,推动消费信贷服务生态健康发展。

“涨涨涨”,消费金融机构在短视频等信息流平台上的获客成本持续攀升,个别机构一度接近3000元/人的峰值。随着降本增效的迫切性上升,有企业领导已要求经营部门年内将获客开销压缩30%,否则运营团队的年终奖难以保证。

为了应对高昂成本,助贷平台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正尝试多种措施,包括增加自主获客渠道、与场景方合作引流及同业间相互导流合作。这些努力旨在拓宽获客途径,降低获客费用。

同时,部分机构调整放贷策略,提高首笔信贷额度以更快回收成本,但面临用户还款能力和贷后管理成本上升的挑战。业内人士指出,未来行业将通过拓宽获客渠道和优化成本结构,推动消费信贷服务生态健康发展。

一位助贷平台运营部门人士感慨:“实在太贵了。”他所指的“贵”,正是助贷平台通过信息流平台的获客费用。去年底,这一成本一度逼近3000元/人,企业领导对此下了死命令。

当前,消费金融行业的平均获客成本在1300至2000元/人,但不同机构的获客策略导致成本差异显著。每年四季度,为了批量获客,部分机构会大幅追加营销投入,导致获客成本突破2000元/人,甚至逼近3000元/人。

未来,行业将持续拓宽获客渠道,降低消费信贷利率,以推动消费经济发展。而压降获客成本的博弈将深刻影响消费信贷服务生态。

随着民众日益青睐互联网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多消费金融机构将其视为新的“流量入口”。奇富科技、小赢科技等纷纷入驻抖音等平台,开启新的获客征途。

入驻抖音的消费金融机构通过视频吸引急需资金周转的用户申请线上消费贷款。

新的流量入口意味着新的客群与业务规模增长空间,这对已上市或打算上市的助贷平台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极具吸引力。

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效应也带动了其旗下消费金融业务规模的迅猛发展。据报道,某大型短视频平台旗下消费金融平台的放贷余额从2023年初的不足千亿元增长至2023年底的约3500亿元。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所有消费金融公司均借助线上第三方引流方式获客,其中25家机构的线上第三方引流投放超过50%,半数机构表示线上第三方投放渠道占比较2022年同比上升。

尽管获客成本持续攀升,但信息流平台的获客占比依然居高不下。为了推动业务增长,金融机构仍在不断追加投入。然而,过度依赖信息流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压力。

获客成本节节攀升,助贷平台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面临“节流”压力。短视频平台向金融机构收取的费用包括广告投放收费和服务费,导致获客支出持续飙涨。

为了降低获客成本,金融机构正尝试加大自主获客力度,包括与线下消费场景合作等。但效果并不明显,人均获客成本依然高企。

随着获客成本增加,部分助贷平台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也水涨船高。为了尽可能不让获客成本非理性飙涨,金融机构采取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和随行就市制定获客报价策略。

面对居高不下的获客成本,金融机构纷纷酝酿拓宽获客渠道以“降本”。助贷平台通过增加短信推送、与垂直类网站签订引流协议、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相互导流合作等方式,调整获客方式。

金融机构之间、助贷平台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引流合作具有较大发展空间。通过相互引流,既能给客户找到合适的消费信贷产品服务,又能减轻整体获客开销负担。

为了尽早收回相对较高的获客成本,部分助贷平台尝试新的放贷策略,即提高首笔信贷放款金额。此举能创造更多贷款利息收入,提升平台盈利能力,但也面临用户还款能力考验和贷后管理成本上升的挑战。

未来,在国家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趋势下,助贷平台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仍需持续降低消费信贷利率,而压降获客成本将成为重要步骤。

(文章来源:每经头条)(关键词:消费金融、获客成本、短视频平台、信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