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调整引发银行理财收益波动,专家建议冷静投资
AI导读:
近一个月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逐渐减少,债市调整是主要原因。多位专家建议投资者在市场波动期间避免情绪化操作,保持长期、理性的投资视角,合理安排大类资产配置比重分散风险。
近一个月来,众多投资者惊讶地发现,传统观念中“安全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正逐渐减少,不仅无法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比肩,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负收益。债市调整正深刻影响着银行理财市场,导致选择赎回的投资者数量激增。
债市震荡波及银行理财,
赎回潮涌现
郑州市民林奕(化名)近期颇为烦恼。2024年,他将3万元闲钱投入银行理财产品,期望通过理财获取更高收益。该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年化收益超过4%,看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自2025年1月初购入后,尽管1月涨幅超过0.2%,收益曲线一度稳定上升,但从2月中旬起,收益开始减少,甚至出现亏损,直至3月才恢复正收益。截至3月20日,该理财产品2025年的收益率仅维持在0.2%左右,远低于宣传的4%年化收益。
近一个月来,类似情况屡见不鲜。大规模理财产品收益下行与债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密切相关。数据显示,近一个月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降至-0.74%,近三个月则为-0.71%。受此影响,大量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严重冲击。
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访发现,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尹琪(化名)表示,近期理财产品的波动仅是暂时的,长期来看,其收益仍将超越定期存款和货币基金。她解释,许多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以债券为主,2024年债市涨幅过大,可能透支了部分未来上涨空间。尽管如此,她预测2025年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仍能超过2%,并强调过往业绩仅供参考,未来表现并无“保底”收益。
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显著回撤仍影响了众多投资者的心态。在某社交媒体理财社群中,不少投资者表示已赎回部分理财产品,转向购买货币基金或黄金等资产。
面对市场变化,建信理财、中邮理财、中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纷纷发布公告,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例如,建信理财“嘉鑫”(13个月)定期开放固收产品公告显示,自去年以来,央行下调部分政策利率,导致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无风险收益下行,债券类资产收益降低。该产品调整前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3%~3.6%,调整后变为1.0%~3.0%。
专家建议:固收市场波动时,投资者应保持冷静
对于偏好稳健的投资者而言,固收类产品短期收益的大幅下跌可能带来巨大心理落差。但多位专家建议,在此情况下,投资者应避免受短期情绪驱动做出资产配置决策,而应持续关注产品的长期收益。
普益标准研究员何瀚文认为,此轮债市调整主要由短期资金面因素导致,并非趋势性反转。结合近年债市变动来看,此轮调整已接近尾声。长期来看,资金面扰动仍是债市波动的主要因素,但债市的定价逻辑终将回归基本面。固收类理财产品凭借其稳定的票息收益等特征,在资产配置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他建议投资者在市场波动期间避免情绪化操作,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使用需求灵活调整投资决策,并保持长期、理性的投资视角。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指出,近期债市大幅调整是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主要原因。这背后是资金面偏紧、央行对流动性管理态度收敛导致市场对货币宽松预期修正,以及股市上涨引发的“股债跷跷板”效应等。她建议投资者提高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拉长持有期限,因为债市长期风险并不大。
民生加银基金研报提到,2024年四季度债市情绪过热,2025年1月央行维持MLF利率不变,市场宽松预期落空,叠加两会提出5%的GDP增长目标等因素,债市情绪出现扰动。不过,从中证全债近十年走势来看,整体仍呈现向上趋势。在债市波动较大时,投资者可以合理配置不同久期的债基产品,降低投资组合波动。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