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宣布下调旗下理财产品费率,引发市场关注。此次降费主要受理财产品收益承压影响,旨在提升客户吸引力。未来,“阶段性降费”或成行业新趋势,但费率下调空间有限。理财子公司需提升综合能力,确保为客户提供可观的投资回报。

  近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宣布下调旗下理财产品的多项费率,引发市场关注。《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自今年3月份以来,中邮理财、中银理财、光大理财、渤海理财等理财巨头相继对旗下多款理财产品实施费率优化调整,多款理财产品管理费率直接降至0%。

  业内人士指出,此番密集降费举措,主要受近期理财产品收益承压影响。长期来看,银行理财机构需强化综合能力,确保为客户提供可观的投资回报。

  降费旨在提升客户吸引力

  3月21日,光大理财发布公告,宣布将在2025年4月1日至2027年7月6日期间,对“阳光金丰利534期”理财产品实施费率优惠,管理费率由0.3%下调至0.15%,销售服务费率也相应下调。中邮理财同样不甘落后,对旗下十余款产品费率进行下调,实施阶段性优惠。

  中银理财也加入了降费行列,宣布对四款理财产品费率进行限时优惠,其中“中银理财—怡享天天57号”产品固定管理费率由0.15%(年化)下调至0.05%(年化)。渤银理财更是将两只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固定管理费率直接降至0%。

  苏商银行高级研究员杜娟表示,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产品费率,主要是为了提升客户吸引力。一方面,银行理财市场竞争激烈,降低产品费率有助于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近期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因此在产品费率上作出调整。

  “阶段性降费”或成行业新趋势

  自2023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已多次实施“阶段性降费”,各项费率整体呈现下行趋势。

  业内专家指出,未来理财产品的“阶段性降费”或将成为一种常态,预计将有更多银行理财子公司跟进下调费率。然而,费率继续下调的空间有限。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短期内,阶段性降费还将持续;但长期来看,理财产品费率已接近底部,再降空间不大,盈利压力将制约降费幅度。

  对于下调费率对银行理财子公司和投资者的影响,盘和林表示,降费是理财子公司的一种营销手段,有助于增加产品吸引力。然而,这将对理财子公司短期利润造成压力。长期来看,理财子公司必须转型,通过差异化产品来获得竞争优势。对于投资者而言,虽然成本降低,但收益有限,需审慎考虑理财布局。

  杜娟建议,降低产品费率只是吸引客户的手段之一。为避免陷入同质化的价格战,银行理财子公司需提升综合能力,包括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加强投资者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加强产品创新与联动等。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