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文中指出,金融机构需树立“善贷”“愿贷”“敢贷”意识,构建科学合理信贷机制,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企业信用识别能力,改善民企融资环境,成为企业共成长的伙伴。

  □ 大河财立方记者徐兵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持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与银行机构也积极响应。然而,现实中仍存在“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的现象。企业发展顺利时,银行慷慨解囊;一旦企业面临困境,银行往往“惜贷”“怕贷”“躲贷”。要真正激发民营企业活力,金融机构需做到“善贷”“愿贷”“敢贷”,在关键时刻成为企业的“及时雨”。

  银行助力民营企业,需摒弃机械化放贷思维,树立“善贷”意识,构建科学合理的信贷机制。当前,部分银行对民营企业的风控过于僵化,偏好抵押和稳定现金流的大企业,对轻资产、高成长的小微企业缺乏精准评估,导致融资难度加大。这不仅阻碍了企业发展,也抑制了市场创新能力。

  “善贷”不仅要求银行具备专业风控能力,更要主动适应新经济、新模式,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对企业信用状况的识别能力。例如,部分银行已探索“信用贷”“数据贷”等新型信贷模式,依据企业纳税、采购、用电、社保等数据评估经营状况,降低融资门槛,提升放贷效率。

  “愿贷”考验银行服务意识。面对大型国企、央企,银行服务积极、审批高效;而对民企则态度保守、审批拖沓。这种“冷热不均”不利于构建公平市场环境。银行需改变“等企业上门”的传统思维,主动提供融资服务,让民企有更强获得感。

  目前,部分银行已设立民企服务部门、派驻金融顾问、提供定制化金融方案等,提升响应速度,增强民企信任。银行要真正愿意给民企贷款,需从“坐等放贷”转向“主动服务”,敢于与企业共成长。

  “不敢贷”源于担心贷款风险、害怕“问责”。破解此困局,需建立科学风险共担和容错机制。完善尽职免责机制,区分“市场风险”和“人为失职”;政府和金融机构可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或“信用保险”,提供政策性担保、风险分担;建立灵活贷款考核机制,关注贷款回收率与企业成长贡献率,使考核体系从“重存贷”向“重服务”转变。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最具活力部分,银行作为金融体系重要支撑,应成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银行应在企业资金困难时“雪中送炭”,而非顺风顺水时“锦上添花”,发挥金融活水作用。改善民企融资环境,需让“善贷”“愿贷”“敢贷”成为金融机构常态,银行不仅是资金提供者,更是企业伙伴,共历风雨、共同成长。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