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新挑战:AI诈骗与非法中介问题
AI导读:
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速,AI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型侵权行为,如伪造用户信用资质、恶意催收等。非法中介代理维权和非法荐股也呈现出新特点,利用AI技术深度伪造证据、篡改交易数据。全面保障消费者金融权益需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消费者四方合力。
在202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多家商业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采取行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针对当前非法中介假冒维权、利用AI技术诈骗等热点问题,金融行业已将其纳入宣教重点内容中。
金融创新步伐的加速,使得结构化理财产品、智能投顾等复杂且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应运而生。这些产品与服务专业性高、复杂性大,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消费者决策难度增加,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信息优势实施欺诈行为,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与心理安宁。
AI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系列新型侵权行为。如部分贷款机构利用AI技术伪造用户信用资质,变相抬高贷款成本;催收机构则运用AI技术伪造通话录音,恶意催收。若金融机构未能有效实施数据保护措施,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将面临被非法获取利用的风险,进而引发诈骗案件。
非法中介代理维权和非法荐股现象也呈现出新特点。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深度伪造证据、篡改交易数据,提供虚假维权服务牟取暴利。非法荐股活动变得更加隐蔽、技术化、产业化,部分团伙形成“引流—荐股—收割”产业链,联动场外配资、虚拟盘等进行诈骗,严重侵害投资者财产安全。
近年来,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面对上述挑战,全面保障消费者金融权益的行动仍需与时俱进。需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消费者四方合力,共同推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提升监管科技效能、强化消费者教育及风险意识,促进行业自律与协同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优质的金融服务。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