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上岗,引领儿科医疗新风尚
AI导读:
2月13日,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在北京儿童医院正式上岗,有望辅助疑难罕见病诊疗,推动儿科医疗服务变革。AI医生可快速完成病史采集、症状初筛等工作,提升医生接诊效率,但AI医疗技术也存在局限性,需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避免算法偏见,确保医疗伦理底线。
2月13日,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会诊中心,一位专家型AI儿科医生正式“上岗”,与13位儿科专家共同完成了一场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记者从北京儿童医院了解到,这是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有望辅助疑难罕见病诊疗,推动儿科医疗服务变革,引领医疗新风尚。(2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我国儿科医生短缺的背景下,AI儿科医生的“上岗”无疑是雪中送炭。据统计,2019年我国每千名儿童仅有0.63名儿科医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尽管近年来儿科医生数量逐年增加,但儿科“医生荒”问题依旧严峻,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失衡,中西部省份和基层儿科医生缺口更大。AI医生有望成为医疗资源的“倍增器”,尤其应聚焦儿童医疗资源。
AI儿科医生能够迅速完成病史采集、症状初筛等基础工作,显著提升医生日均接诊效率。AI辅助系统让医生从重复性劳动中解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提升儿童诊疗水平,开展科学研究,全方位惠及患儿。
AI儿科医生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例如,此次“上岗”的AI儿科医生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辅助疑难罕见病诊疗。罕见病诊断难度大,常需辗转多家医院确诊,导致患儿错过早期治疗机会。AI系统通过跨模态数据整合,突破人类医生记忆局限,大幅缩短诊断时间。在基层医疗场景中,AI的标准化诊断流程可有效弥补经验不足,大幅降低儿童疾病误诊率,成为基层儿童的“数字守门人”。
当然,AI医疗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当前AI系统的决策依赖于历史数据,面对全新病种或非典型症状时可能失效。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数据偏差风险,若训练数据过度依赖某地域或某医院病例,可能导致诊断建议的群体适用性下降。因此,发展儿科AI医疗技术时,应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避免“算法偏见”。
医学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医疗应蕴含人的情感。患儿家长普遍重视医生的共情能力。AI虽能计算概率,但无法替代医生对患儿情感需求的体察。因此,AI应仅提供诊断建议,最终决策由医生签字确认,确保医疗技术的伦理底线,让儿童医疗不失温情。同时,应出台约束性条款,避免医疗机构过度依赖或盲目相信AI儿科医生。
这场医疗变革并非冰冷的机器取代,而是温暖的技术赋能。只要正确开发与运用,AI儿科医生必将发挥强大的补短板作用,为儿科医疗带来新希望。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