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改革:破解“保费贵、投保难”困局
AI导读:
近日,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系统性解决新能源车险问题的一揽子方案。新能源车险面临持续亏损困境,改革旨在降低维修成本、优化定价机制,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新年伊始,新能源车险迎来利好。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正式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系统性解决新能源车险问题的一揽子方案。1月25日,“车险好投保”平台上线,该平台主要服务对象是在常规渠道遇到投保困难的新能源汽车客户。业内专家认为,本次新能源车险改革,不仅是保险行业内部的调整,更是涉及全产业链的深度变革。从维修成本、保险定价到行业监管与未来发展,新能源车险正在经历一场从根本上优化的革新。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但新能源车险却面临持续亏损的困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140万辆,但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赔付率超过100%的车系达137个。这一高赔付、高成本的状况,使保险公司面临经营压力,消费者则苦于“保费贵、投保难”问题。
记者采访了解到,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维修成本持续攀升。新能源车在制造上高度集成化,导致维修经济性较差。例如,激光雷达、动力电池等一旦损坏,很难维修只能整体更换,赔付费用高昂。此外,动力电池更换成本极高,即使是轻微损坏也可能需要整体更换。
新能源车维修渠道较为封闭,原厂配件占据主要市场,零配件通用性不足,导致维修费用长期维持高位。在出险率方面,由于新能源车车主以年轻群体为主,驾驶经验相对较少,加之新能源汽车加速快、噪音小,更容易发生事故。此外,部分车型采用的单踏板模式也加大了新手误操作的概率。
保险公司的调价空间受限,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为[0.65,1.35],调价空间小于燃油车。不少新能源车主反映车险费用上涨,业内分析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初次购买时享受的优惠取消,保险公司会根据车型第一年的理赔和风险数据进行重新评估。
新能源车成为网约车、营运车辆的优先选择,部分新能源车却按照家用车标准投保,导致保险费用无法覆盖实际风险,赔付率持续高企。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中的营运车辆比例比燃油车高出10个百分点。
为破解新能源车险“保费贵、投保难”及亏损严重的局面,多部门联合发力,全面推进改革。《指导意见》及配套举措应运而生,其核心目标是构建更加公平、精准、灵活的新能源车险定价与承保体系。
《指导意见》明确,要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降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
为精准识别不同车型风险,《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有助于形成“奖优罚劣”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为解决高赔付风险车辆投保难题,相关部门还推动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并搭建“车险好投保”平台。
针对新能源车险定价机制中数据积累不足、定价系数浮动空间受限等问题,《指导意见》要求稳妥优化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同时,鼓励保险业探索推出“基本+变动”组合产品及“车电分离”模式。
《指导意见》还强调要推动新能源汽车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建立数据对接机制,保险公司可借助大数据等技术,逐步完善风险评估模型。
随着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地及数据积累效应的显现,新能源车险有望实现从“高赔付、高保费”向“精准定价、风险匹配”的转型升级。未来,随着车企、保险机构及科研院所等多方形成协同机制,整车设计、零部件生产、维修网络及保险服务将实现深度融合,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面对不同用户需求及用车场景的多样化,未来新能源车险产品将呈现更加细分与多元化的趋势。基于创新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不同车主的保险需求,也将推动保险公司在风险分散、赔付管理等方面实现突破。
未来,新能源车险市场必将向着更加透明、规范的方向发展。市场各方共同努力,有望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持续创新的新能源车险长效机制。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