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纵目科技等明星企业陨落引发业界对科技金融风险的反思。银行在加大对科技金融投入的同时,需有效应对科技企业高风险,避免“踩雷”。文章探讨了银行如何重新审视智能驾驶行业风险,加强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以及构建稳健、高效且可持续的科技金融体系。

  曾志在冲刺“自动驾驶第一股”的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目科技”),近日被曝深陷经营危机。无独有偶,昔日显示屏巨头柔宇科技也被宣告破产。这些明星企业的陨落,不仅令金融机构蒙受损失,也引发了业界对科技金融风险的深刻反思。

  “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行业已有多家公司倒闭,大家不应只关注那些成功者,更要看到行业的全貌。”一位业内专家指出。

  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3%,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接近50%。然而,银行在加大对科技金融投入的同时,如何有效应对科技企业的高风险,避免“踩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银行“踩雷”明星企业

  纵目科技,这个曾经的“独角兽”,如今却陷入经营困境,创始人失联、公司欠薪断保的消息不绝于耳。在纵目科技的发展历程中,多家银行曾给予其金融支持,助力其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纵目科技的危机爆发,银行对智能驾驶行业的信贷投放策略也受到了影响。

  据了解,银行通常会结合科技企业成长阶段与融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而纵目科技的困境,让银行开始重新审视智能驾驶行业的风险,对技术研发投入大、盈利模式不清晰的企业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同时,银行也将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

  谈到纵目科技深陷经营危机的原因,专家指出,一方面,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纵目科技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未能有效平衡研发投入与产出;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纵目科技在市场份额争夺中面临巨大压力。此外,商业模式探索不足也是导致其经营困境的重要原因。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对纵目科技等第三方服务商而言,其提供的解决方案往往无法满足车企越来越高的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的要求。这种行业变化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负面效应。

  在余丰慧看来,尽管纵目科技陷入困境,但银行对科技金融的投入趋势不会改变。然而,银行可能会重新评估贷款标准,更加注重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等因素。

  科技金融“打补丁”

  纵目科技“暴雷”、柔宇科技宣告破产,这些事件对银行开展科技金融带来了深刻启示。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性和长周期的特点,而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难以适用。如何破解风险错配和期限错配,成为银行业科技金融创新与发展的关键。

  银行除了在贷前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外,还应贷后加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持续监控。在授信方案制定时,需综合考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此外,银行还可探索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模式,以分担企业的研发风险。

  金融机构需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数据分析、合规建设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构建稳健、高效且可持续的科技金融体系。同时,银行还应强化行业研究能力、企业风险识别能力、贷后管理能力以及市场合作能力。

  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构建差异化的产品服务体系至关重要。银行应深入服务不同产业,以科技企业客户需求为核心,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此外,金融机构还需借助外部支持,以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加大财政对科技型融资担保机构的投入力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是推动科技金融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