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迎来降费新浪潮
AI导读:
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迎来新变革,降费举措成为市场热议焦点。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将进一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多家理财公司也下调了部分理财产品的费率。降费不是终点,提高财富管理质量、更好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才是目的。财富管理机构需坚持投资者需求导向,提升产品差异性、适配性,并积极拓展投资品类,加大产品策略创新。
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迎来新变革,“降费”举措成为市场热议焦点。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明确表态,将进一步削减公募基金综合费率,涵盖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及交易费率,并自2025年起着手降低销售费率,预计此举每年可为投资者节省约450亿元费用。春节期间,众多理财公司亦紧跟步伐,纷纷下调部分理财产品费率,掀起了一股降费浪潮。
此番降费行动,既是财富管理机构应对市场竞争、营销压力的策略,也是解决投资者与财富管理者利益协调问题的积极探索。长久以来,投资者对产品亏损而管理人盈利的现象心存疑虑。尽管“买者自负、卖者尽责”是市场常态,但从长远发展视角来看,维护投资者利益才是行业稳健前行的基石。此前,已有理财公司推出“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创新模式,广受投资者好评。
然而,降费并非最终目标,其核心在于提升财富管理品质,满足投资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投资者选择财富管理产品,源于对管理人专业能力的信任,愿意将资金交由专业人士打理,并支付相应管理费。因此,财富管理机构需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其投资习惯、风险偏好及保值增值需求,打造差异化、适配性强的产品。
近年来,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公募基金,投资者风险偏好均呈下降趋势,保守型投资者占比显著上升。特别是银行理财投资者,他们既追求投资收益,又注重净值稳定,对低波动产品需求旺盛。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底,稳健型投资者占比高达33.83%,位居各风险偏好类型之首。
面对这一趋势,财富管理机构需在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及功能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拓宽投资领域,创新产品策略。以银行理财为例,当前市场普遍面临产品现金化、短期化,策略单一化、同质化等问题,导致阶段性、顺周期波动。为此,财富管理机构需向多资产、多策略转型,一方面聚焦资产价格波动稳定、分红率高的优质资产,探索提升跨境产品收益;另一方面,结合投资者低风险偏好特征,研发波动控制策略,降低市场波动对理财产品净值的影响,提升投资者体验。
实现上述目标,风险管理能力至关重要。财富管理旨在为客户资产保值增值,本金安全基础上的绝对收益尤为重要。未来,财富管理机构需构建高效、审慎、稳健的风险管理体系,借助科学数据分析模型,提升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力,特别是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灵活性与韧性,确保业务稳健运行。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及链接信息已保留)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