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新国标完善了防篡改要求,鼓励安装后视镜和转向灯,提升安全性和便利性。将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消费者安全。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携手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及国家消防救援局共同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已正式对外发布,并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全面施行。这一新国标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长期以来,拆除限速装置、篡改发动机额定功率、随意改装蓄电池等非法改装行为,一直是导致电动自行车火灾和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新国标对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等关键部件的防篡改要求和方法进行了全面完善,并明确规定了互认协同功能,从技术层面大幅提升了篡改难度。同时,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新国标取消了脚踏骑行装置的强制安装要求,并鼓励企业为用户安装后视镜和转向灯,为企业生产和用户选择提供了更多灵活性和便利性。

与2018版电动自行车国标相比,新国标不仅顺应了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更高需求,还紧跟了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安全性和便利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鹏林指出:“新国标聚焦安全,增加和完善了多项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这将有助于提升电动自行车产品的准入门槛和质量安全水平,从而降低火灾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新国标正式版在部分条款上进行了修订。例如,在铭牌上增加了是否用于城市物流、商业租赁等经营性活动的标识;调整了北斗定位功能的要求,对于非经营性用途的电动自行车,在销售时消费者可自主选择是否保留北斗定位模块;同时,还优化了防火阻燃要求和测试方法,对不同材料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和规定。

专家们认为,这些修改充分考虑了市场反馈和消费者意见,为电动自行车使用者和非使用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安全保障。何鹏林进一步表示:“新国标的实施将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促进整个产业链更加健康、有序地运行,并带动充电器、新型电池、北斗定位等生态链产业的共同发展。”

那么,新国标中的哪些新规定将对电动自行车产生较大影响呢?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新标准将酸电池的重量上限提高至63公斤,这将有助于提升电动自行车的续航里程、减少充电频次并提高安全性能。同时,新增加的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安全防护能力,及时识别车辆和蓄电池的异常状态,降低安全隐患。

为尽快适应新国标的要求,雅迪、爱玛等电动自行车龙头企业已积极响应并展开行动。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跟进,以确保产品符合新国标标准。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朝阳表示:“新国标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也提高了对企业的质量保障能力要求。这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保证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据悉,雅迪正积极研发符合新国标的产品,并计划加快申请3C证书,以确保在2025年8月31日前完成产品切换。

此外,新国标还设置了8个月的生产过渡期,以帮助企业平稳过渡。在此期间,电动自行车企业将通过以旧换新、折扣优惠等方式激励消费者置换旧标准电动自行车。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庆一表示:“在过渡期内,我们将加大销售终端的促销力度,提升旧标准车辆的销售速度,避免库存积压。同时,我们将积极落实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以补贴、折扣优惠等方式激励消费者进行置换,推动新标准车型的销售和替代。”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部署,强化电动自行车行业管理,加大新标准的宣贯力度。同时,将指导各地生产企业尽快熟悉并掌握新国标要求,进一步提高产品本质安全水平,加快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本文旨在提供关于《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新国标的最新动态及行业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