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债市调整渐至尾声,银行成稳定债市主力,9月增持债券近5000亿。广义基金、证券公司为主要减持方。机构对债券品种增持分化,国债增持量略大。进入10月,债市有所修复,基金与证券公司现券增持。

债市调整渐至尾声,机构行为有何变化?财联社梳理昨日最新出炉的债券托管数据发现,银行依然是稳定债市的主要力量,9月增持各类债券近5000亿元,这一债券增持行为凸显了银行在债市调整中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广义基金和证券公司是主要减持方。机构分析认为,在本轮调整中,债基追涨杀跌现象较为明显,临近年末可关注基金的抢跑行为。

9月,债市收益率高位震荡,整体延续7月以来的调整,机构小幅增持债券。截至2025年9月末,中债登和上清所的债券托管量合计170.32万亿,环比增加0.66万亿元,债券市场呈现动态调整。

分债券类型看,机构对不同品种的增持情况存在分化。财联社综合9月末与8月末的债券托管数据对比统计,利率债托管量环比净增1.26万亿元,国债、地方债和政金债托管量分别环比增加约7600亿、4500亿和400亿元。可见,在这轮震荡市中,机构对国债的增持量略大,债券品种分化明显。

信用债方面,机构在9月总体增持非金信用债(企业债、中票、短融、超短融、定向工具)300多亿元,其中中票增持1000多亿,企业债和超短融均为减持。此外,同业存单托管量净减少4000多亿,机构已连续5个月减持同业存单,商业银行债也减持了3000多亿,信用债市场呈现复杂态势。

分机构类型看,广义基金、证券公司是减持债券的主要力量,减持了金融债券和同业存单;银行则在债市调整中贡献了主要的增持力量,大幅增持国债,机构行为差异显著。

单独来看商业银行行为,财联社根据月末托管数据进一步统计,商业银行9月增持债券近5000亿元,其中对国债增持约7000亿元,但地方债减持了2000多亿。其他主要券种均呈现减持,商业银行9月减持同业存单约1500亿元,商业银行债券操作策略显现。

非法人类产品是9月主要的现券减持方,减持各类债券近2000亿元。具体看,非法人产品主要小幅增持了国债、地方债,以及中票,大幅减持了商业银行债2000多亿元以及同业存单。证券公司也是9月现券的主要减持方,减持各类债券近400亿元,基本减持了所有的品种,现券市场减持压力较大。

申万宏源最新的机构行为研报指出,2025年7月债市调整以来,债基追涨杀跌现象较为明显。纯债基金从债市调整初期不愿降久期,到负债端面临赎回被动降久期,再到债市收益率调整至关键点位后,博弈心态再起。大行在9月加大对长债的净买入,是债市重要稳定器,债基行为影响债市走向。

进入10月,债市有所修复。随着市场的风险偏好有所回落,权益指数结束单边上行,债市收益率小幅下行。截至最新,10年国债收益率由9月末1.82%回到了1.8%左右震荡位置,债市修复态势初现。

财联社业内获得的机构行为数据显示,10月以来基金产品与证券公司对现券呈增持,分别增持现券400多亿和800多亿元,特别是证券公司,上周净买入债券600亿。其中,基金产品增持国债、短融和中票;证券公司增持国债以及政金债,10月机构增持现券明显。

大型银行10月以来依然稳定增持,股份行、城农商行是主要减持方。大行增持400多亿元,主要是短期限国债。农商行减持600多亿元,主要包括国债、政金债、同业存单,10月银行增持减持分化。

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周冠南认为,进入四季度,可关注基金的年末抢跑行为。近年基金在年末存在抢跑行为,主要是提前交易下一年降息和配置行情,多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品种上继续关注10y国开、30y国债、5y二级资本债等交易属性较好品种,年末基金行为值得关注。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