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沪深北交易所承接企业债券发审职责满两周年,期间82家企业成功发行123只债券,募资893.98亿元,精准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未来将在创新品种、优化投资者结构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精准融资支持。

  10月23日,沪深北交易所承接企业债券发审职责已满两周年,企业债券市场迎来重要发展节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全文数据来源),两年来,共有82家企业通过交易所市场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23只,募集资金规模达893.98亿元,资金精准流向铁路公路运输、建筑与工程、电力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既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注入稳定资金活水,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高效融资支撑。企业债券市场已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融资工具。

  展望未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随着改革持续深化,企业债券市场将在丰富创新品种、优化投资者结构、强化风险防控等方面持续发力,更好衔接国家重大战略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企业债券市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建机制:筑牢规范发展根基

  回溯改革背景,受历史发展因素影响,我国信用债市场曾长期处于“多龙治水”的监管格局。其中,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分属不同监管体系,审核标准不一、流程衔接不畅、市场化程度不同等问题日益凸显,既推高了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也制约了债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在此背景下,2023年10月份,企业债券发审职责正式划转至沪深北交易所。以此为起点,一场聚焦破解市场长期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系统性改革持续深化。两年来,监管层按照统一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思路,持续强化以偿债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披露要求,系统优化审核注册全流程,从制度层面为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筑牢“四梁八柱”。

  在信息披露方面,监管层不断推动披露要求从“形式合规”向“实质有效”深度转型。例如,今年3月份,沪深交易所同步修订发布相关审核规则,通过细化偿债能力信息披露框架,要求发行人全面披露资产结构、现金流状况、债务偿付安排及风险缓释措施等核心内容,同时强化对募集资金用途、项目合规性及后续使用监管的披露要求,让投资者能够清晰掌握发行人真实经营状况与偿债能力,从源头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在优化流程方面,监管层构建全周期改革体系的步伐持续提速:前期通过简化新增项目审核流程、压缩反馈周期,已实现增量供给效率的显著提升;今年进一步聚焦存量市场痛点,精准发力推进改革,破解存量债券融资灵活性不足、二级市场流动性偏弱等难题。2025年5月份和7月份,上交所和深交所先后发布关于试点公司债券(含企业债券)续发行和资产支持证券扩募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市场化机制创新为存量资产融资注入新动能。至此,“增量扩容+存量激活”的全周期改革框架已初步成形,形成了覆盖债券发行、存续、再融资全链条的流程优化闭环。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于丽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企业债券发行发审职责划转后,发行审核标准向公司债券看齐,沪深北交易所均建立了一体化发行审核标准和流程,强化了以偿债能力为重点的信息披露要求,优化了审核流程,市场化定价程度提高,企业债券发行效率持续提升。企业债券市场改革成效显著。

  优生态:释放市场内生动力

  在坚实的制度体系护航下,企业债券市场既守住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特色,又通过规则优化持续放大融资优势,在主体结构、品种生态、风险韧性等关键维度呈现一系列标志性新变化,市场内生动力持续迸发。其一,主体资质的提质升级成为最鲜明特征。一方面,随着统一审核标准的落地和信息披露要求的强化,市场准入门槛更趋合理,优质主体占比稳步提升。数据显示,AAA级发行主体占比从企业债券发审职责划转一周年时的43.1%提升至目前的47.1%。另一方面,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城投企业债券数量占比从一周年时的51.14%逐步下降至目前的36.59%,产业类主体涵盖能源、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国民经济核心领域,有效降低了市场对单一类型主体的依赖,提升了市场多元化发展水平。

  其二,品种创新的活力迸发为市场注入新动能。监管层在坚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持续引导企业债券品种与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品种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截至目前,产业类企业债券创新矩阵已形成了丰富的品类:既包含服务“双碳”目标的绿色企业债券、助力民生保障的保障性住房专项债券,也涵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赋能科技创新的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各类创新品种通过差异化设计,为不同领域企业提供了适配的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品种创新成效斐然。

  其三,风险防控的能力增强夯实市场发展根基。通过优化发行结构、强化存续期监管,企业债券市场风险抵御能力显著提升。例如,在期限结构上,债券品种向中短期优化,5年期及以下品种占比从一周年时的29.4%提升至32.8%,有效匹配项目现金流回收周期,降低期限错配风险;在条款设计上,附提前偿还条款债券占比从39.53%降至35.77%,减少了发行人非理性提前兑付对市场的冲击,增强了债券存续期的稳定性。在于丽峰看来,企业债券发行发审职责划转后,支持绿色、小微、双创、农村产业融合、养老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等领域的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占比明显提升,凸显了企业债券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力支持。未来,要想进一步提升其服务新质生产力效果,还需要在丰富发行人和投资人类型、完善信息披露和市场化退出机制等方面继续发力。

  强协同:升级直接融资效能

  随着市场内生活力的持续迸发,企业债券已从单一融资工具升级为推动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因子”,不仅通过自身改革完善丰富了债市生态,更以“债市赋能+股债联动”的协同效应,为构建多层次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从债市高质量发展维度看,企业债券的改革实践为统一债券市场建设提供了“试验田”价值。一方面,“增量扩容+存量激活”的全周期改革框架,推动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在规则、流程、监管上的深度融合,有效消除了此前市场分割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债券在品种创新上的探索,带动交易所债券市场整体创新品种占比提升,为债市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更多适配工具,也推动我国债券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步伐加快。

  从股债联动服务实体维度看,企业债券正成为连接直接融资市场的纽带。数据显示,在上述82家发行企业债券的主体中,有16家为A股上市公司,占比达19.51%,这些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组合模式,实现了融资结构的优化。“企业债券市场的活力释放,本质上是直接融资市场功能协同的缩影。”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资深研究员史晓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企业债券与股票市场、其他债券品种的联动不断深化,其将更精准地匹配实体经济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为构建“股债并举”的直接融资体系注入更多动能。

  两年来,企业债券发审职责划转通过制度筑基—市场提质—功能升级的层层递进改革,实现了监管效能、市场质量与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未来,随着统一债券市场建设的持续深化,企业债券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协同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融资支持。史晓姗表示,可从协同机制、投资者结构、退出机制三大维度精准发力实现突破。在产品层面,需大力发展含可转股条款的债券品种(含定向及公募可转债),为企业并购重组、业务扩张等场景提供精准资金支持,同时引导产业基金、投资基金布局早期科创企业股权投资,并助力其通过科创债、绿色债等特色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在投资者结构优化方面,应加快引入长期资金与专业机构投资者,例如放宽养老金、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的限制条件,配套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以提升投资积极性;在退出机制建设方面,需加速完善退市债券与违约债券交易制度,通过引导更多机构参与交易,切实提高市场定价效率与流动性水平,构建全链条良性发展生态。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