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通“南向通”四周年:双向开放成果显著,市场潜力待挖掘
AI导读:
9月24日,债券通“南向通”上线满四年,托管债券数量与余额大幅增长,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参与机构将扩容至非银机构,多项优化措施落地,市场潜力待进一步挖掘。
9月24日,债券通“南向通”上线满四年,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向通”自开通以来,将互联互通之路越走越宽,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成为债券市场(SEO关键词1)双向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上海清算所通过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模式托管“南向通”债券已达971只,余额达5742.1亿元,较4年前分别增长了超26倍和102倍,债券市场(SEO关键词2)活跃度显著提升。
“南向通”债券托管量和数量指数级跃升,折射出在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境内外资金双向流动更趋活跃,也表明这一金融高水平开放机制正在释放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债券通“南向通”上线四周年
市场热议扩容优化新举措
债券通“南向通”是境内金融机构培育全球债券市场(SEO关键词3)配置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南向通”,境内金融机构可以自主“走出去”配置全球债券。
2021年9月24日,债券通“南向通”正式上线,在我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历程中留下关键一笔。4年来,“南向通”日趋成熟、运行稳健,投资者参与度逐步提高,运行机制持续完善。
今年1月,债券通“南向通”多项优化措施落地,包括延长基础设施联网下的结算时间,支持基础设施开展人民币、港币、美元、欧元等多币种债券结算等。
债券通“南向通”参与机构将扩容至非银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江会芬近期在“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上宣布,完善债券通“南向通”运行机制,将扩大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非银机构,以支持更多境内投资者走出去投资离岸债券市场。
“债券通‘南向通’运行机制优化值得关注。”瑞银研报认为,更多境内投资者有望走出去投资离岸债券市场。境内投资者可在香港地区将全球配置分散至美元、欧元、港元和离岸人民币债券。这些优化有望提振对离岸亚洲债券的需求,推动香港地区市场发行量上升,市场潜力(SEO关键词4)进一步释放。
参与机构的扩容,还有望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资产“磁吸力”。彭博大中华区总裁汪大海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南向通’的扩容为更多境内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境外投资渠道,有助于优化资产配置,获得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回报。从长远来看,这也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
增量支持政策接连落地
“南向通”潜力待进一步挖掘
近年来,内地与香港金融部门积极研究并探索债券通优化措施。持续落地的债市双向开放新举措也持续激发着经营主体的热情。
“德意志银行始终致力于积极参与并大力推动债券通的发展和相关机制的完善,能够见证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及其生态体系的持续演进令我们深感振奋,我们也将继续致力于服务和支持我们的客户参与双向开放。”德意志银行全球新兴市场及固定收益和货币宏观交易亚洲主管Ashok Das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债券通”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它显著提升了全球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及固定收益市场的便利性。
业界认为,迎来更多增量支持政策的“南向通”,未来还有较大潜力待进一步挖掘。
系统便利性和交易效率方面,华福证券首席投资官王焕舟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南向通”机制下,目前已落地多级直连托管和全球托管两种模式,供“南向通”投资机构自主选择,可基本满足投资者的跨境投资需要。但在这两种模式下,相关的投资标的范围和操作流程存在一定差异,操作有一些复杂。建议进一步优化两种模式之间的协同,完善相关配套系统,加速实现“一站式”交易与结算。
在衍生品对冲工具丰富性方面,王焕舟建议进一步优化制度安排,为不同类型投资者参与境外利率互换、信用违约互换、外汇远期等衍生品交易提供政策支持和交易渠道,以有效对冲利率、信用和汇率风险。
亦有多位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优化额度管控机制并放宽“南向通”的机构参与门槛,探索“南向通”纳入利率互换、信用违约互换、外汇远期等衍生品的运行机制,为投资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风险对冲路径,进一步推升投资配置力量,以释放市场潜力。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