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多家机构进行自律处分,涉及私募机构充当通道工具、返费中介等问题。监管部门已出台明确指引,严监管趋势仍将延续,以维护市场公平公正。

债券发行市场中的“暗箱操作”,成为监管重点打击领域。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再出“重拳”,对5家机构予以自律处分,其中包括评级机构中证鹏元资信评估、私募机构上海复熙资产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私募机构由于在债券发行市场中充当通道工具、返费中介,继而被监管处罚的案例时有曝光。除了上述机构,此前不久,蒙森(上海)投资、深圳前海玖瀛等私募机构亦因同类问题被交易商协会予以自律处分。

受访人士向记者指出,违规私募机构往往合规意识不强且抱有侥幸心理,在“高额服务费”诱惑下选择铤而走险。私募机构协助债券非市场化发行可能给市场带来危害,严监管趋势仍将延续。

违规开展通道业务

根据交易商协会披露的信息,近日被处分的私募机构主要存在两类违规行为。一是相关资产管理计划管理人或投资顾问,通过自身管理的资管产品协助多家发行人非市场化发行,并收取大额财务资助或代持服务费。二是相关私募基金管理人,通过自身管理的私募基金嵌套相关资产管理计划后协助某发行人“自融”发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交易商协会的严重警告,上海复熙资产还曾被中基协采取纪律处分。中基协于今年1月下旬披露的纪律处分决定书显示,由于存在两类违规事实,上海复熙资产被取消了会员资格;同时,中基协暂停受理其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十二个月。

监管从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债券发行市场监管趋严的态势愈发明显。除了上述3家机构,今年5月底,蒙森(上海)投资、深圳前海玖瀛也受到了交易商协会的自律处分。

其实,对于债券发行环节的“红线”,监管部门已出台了明确指引。根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范指引(2023 版)》等要求,发行人和主承销商不得操纵发行定价等。

此外,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明确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管理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不得参与债券结构化发行等。

业务规则已经明确,为何仍有私募机构违规?

“一是合规意识不强且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违规行为难以暴露;二是被‘高额服务费’诱惑,铤而走险。”廖艺行表示。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在债券发行市场中充当通道工具、“返费”中介,对市场危害较大,因此,严监管趋势仍将延续。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