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债市场发展迅猛,多重因素推动有望继续扩容
AI导读: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熊猫债发行规模达1166.50亿元,累计突破1万亿元。多重因素推动熊猫债密集发行,包括融资成本优势、债券市场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熊猫债市场有望继续扩容,政策支持加力,对境外投资者而言或为较好避险资产。
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熊猫债发行规模为1166.50亿元。截至目前,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专家表示,近年来,熊猫债发行主体不断丰富,发行人数量稳步攀升,持续获得国际知名机构青睐,熊猫债市场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多重因素推动
7月以来,熊猫债市场呈密集发行态势。
据Wind统计,7月11家发行主体合计发行16只熊猫债,规模达219.50亿元。其中,多只熊猫债发行创纪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行2年期20亿元熊猫债,票面利率1.64%,发行认购倍数创亚投行熊猫债发行纪录,并吸引了超30家机构参与,创下亚投行熊猫债发行参与机构数量纪录。摩根士丹利发行20亿元熊猫债,发行期限5年,发行利率1.98%,这是首单由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发行的熊猫债。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报告认为,融资成本优势是熊猫债密集发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熊猫债票面利率显著低于同期美元债,国际发行人通过置换存量美元债务,可直接降低融资成本,这一‘性价比’优势提升了发行意愿。”报告分析称。
中国债券市场开放持续释放吸引力是另一因素。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7月28日表示:“今年以来,外国政府类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和跨国企业熊猫债发行活跃,发行金额占比达到50%,较2024年全年上升27个百分点。截至目前,银行间市场熊猫债发行人区域已覆盖五大洲,反映出中国债券市场对全球优质发行人的吸引力。”
上述报告亦表示,我国债券市场制度型开放持续推进,准入规则简化、会计准则、绿色分类标准与国际接轨、资金跨境使用便利性提升等系统性改革,提升境外发行人的融资效率。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化则为熊猫债需求端注入动力。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郝云龙说,目前,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升至全球第四,人民币作为跨境支付及贸易结算货币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新兴市场主权机构发行熊猫债,既是对人民币储备属性的认可,也是规避美元汇率风险的战略选择。
有望继续扩容
熊猫债作为境外机构在华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既是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载体,其发展脉络与未来前景备受市场关注。
熊猫债发行始于2005年,2023年开始快速扩容,当年发行规模达1544.50亿元;2024年发行量创下1948.00亿元的年度纪录。
从熊猫债注册情况看,这一增长态势有望在2025年延续。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熊猫债注册规模达1535亿元,同比增长165%,为全年扩容奠定基础。
政策对熊猫债市场的支持加力。7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对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所需的熊猫债优化管理流程,纳入“绿色通道”管理。
“熊猫债市场的政策环境和监管制度持续完善,有望进一步提升熊猫债资金使用的便利性和效率,提高对发行人的吸引力。”郝云龙说。
此外,业内专家表示,熊猫债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或是一种较好的“避险资产”。方正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李清荷表示,熊猫债市场目前尚未出现实质违约事件,整体信用风险可控,且由于我国货币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人民币债券收益率与全球主要债券收益率的相关性较低,熊猫债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或是一种较好的“避险资产”。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