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自律指引(试行)》,旨在提升证券化产品估值的合理性、科学性、公允性和透明度,增强市场机构参与积极性。鼓励多估值源交叉验证,防范风险,聚焦信用风险动态变化,为市场提供多元估值参考。

新华财经北京4月30日电(王菁)日前,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自律指引(试行)》(以下简称《估值指引》),旨在提升证券化产品估值的合理性、科学性、公允性和透明度,增强市场机构参与证券化产品的积极性。

业内人士指出,证券化产品等债券估值需保持公允、科学、稳定,相关参与方应协同发展,中介机构尤其是评级公司正积极探索提供基于信用风险的第三方估值服务,为“鼓励多估值源”政策提供支撑,形成估值机构、用户、做市商、第三方审计机构间的制衡机制。

提升估值公允透明度

近年来,证券化产品在我国债券市场占比稳中有增,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内需、防范金融风险。其“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结构化发行”特点,要求市场机构对其估值精准有效。

证券化产品复杂且流动性差,合理估值的关键在于准确预测基础资产和证券的现金流。《估值指引》针对证券化产品特点,在估值方法模型科学性、信息披露等方面制定指引,要求估值机构考虑基础资产信用状况及类型差异,合理设置参数取值,向用户披露样本券选取方法、重点参数设定。

某证券化产品投资人表示,透明度提升有助于理解估值逻辑,校验估值结果,提升估值质量;同时,为二级市场提供公允价格参考,减少定价分歧,提升市场流动性。

鼓励多估值源交叉验证

《估值指引》鼓励用户选择多个估值产品,交叉验证估值结果,防范单一估值产品错漏或终止风险。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军指出,多个估值机构参与市场,信息传递更充分,定价更有效率,投资者能做出理性决策。

市场波动时,流动性强的利率债受影响小,但信用债成交不活跃,直接采用当日成交价估值易产生“助涨助跌”效应。建立多估值源体系有助于防范利益输送,避免操纵价格,真实反映债券价格走势,维护资管产品净值真实,增强市场抗冲击能力。

聚焦信用风险动态变化

债券估值政策规则日趋完善,市场明晰了“信用债估值技术体系的核心基础是信用风险”的理念。评级机构也参与到了第三方估值业务当中。

赵锡军表示,估值和评级是债券市场的核心,评级机构是两者的交集。信用债和证券化产品最大风险来自信用风险,估值是对信用风险价值的判断。证券化产品投资人指出,次级证券化产品更易受信用风险冲击,信用风险对次级证券估值结果公允性影响更大。

交易价格和市场估值偏差给二级市场带来压力,证券化产品违约、早偿等重点参数影响估值和交易净价。展望未来,评级机构可在估值领域加强布局,提供多元估值参考,防范金融风险。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