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自律指引》,旨在规范债券估值业务,提升估值科学性和透明度。此举将增强市场定价有效性,平抑非理性波动,对理财产品投资策略提出更高要求。

4月2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自律指引(试行)》(以下简称《估值指引》)。此举旨在规范债券估值业务,提升估值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自律管理,为市场提供更为可靠的定价参考。

近年来,债券估值对市场定价的影响日益显著。为响应这一需求,《估值指引》通过细化估值全流程规范、强化数据筛选标准、建立多层次校验机制等,推动估值更客观地反映市场真实价格。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这将增强市场定价有效性,平抑非理性波动,为债券一二级市场联动提供支持。

促规范、提质量 强化估值业务自律管理

202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内部治理、数据源选取和使用、估值方法、信息披露等要求。此次《估值指引》在此基础上,结合成熟市场经验和国内实践,提出了多项细化要求,旨在提升估值科学性,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并强化自律管理。

联合评级估值业务部总经理徐阳表示,《估值指引》强调选择可靠的市场价格,并关注和评估债券交易活跃度,这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办法》一脉相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债券都具有可靠的市场价格,特别是对于信用债而言,成交笔数和规模有限,需要更精准的技术去识别。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指出,《估值指引》针对此前估值方法透明度不足、对单一机构依赖度高等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将估值业务推向规范化发展轨道,有助于避免债券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理财产品投资策略提出更高要求

《估值指引》要求估值机构应披露对估值产品有重要影响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估值产品信息、编制方法、数据来源及使用层次、内部控制安排等。这将对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提出更高要求。明明认为,这将推动具备特色数据源或技术优势的机构崛起,行业或将呈现出“多元化竞争”与“头部集中”并存的发展格局。

徐阳指出,鉴于债券市场数据的质量特征,估值机构不能仅仅是交易价格的“翻译器”,需要结合自身的经验与资源禀赋提供更高质量的估值服务。交易商协会表示,将持续开展估值业务自律管理,推动提升债券估值质量和透明度,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后,估值准确性直接影响投资者收益。《估值指引》的发布对银行理财的影响也备受关注。徐阳提到,随着净值化转型,银行理财资金逐渐兼具配置属性与交易属性,估值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同时,债券流动性将对债券估值造成重要影响,这对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明明建议,银行理财子公司需加强内部估值体系建设,结合持仓券流动性特征选择更稳健的估值模型。在投资策略方面,或倾向配置成交活跃的利率债及评级较高的信用债,降低估值偏差风险。同时,还需强化投资者教育,提升投资者对净值波动的容忍度。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