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一季度,由资金紧平衡引发的债市阶段性调整,对银行理财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3月,多重因素交织导致债市波动加剧,信心受到严重冲击。14家主要理财公司及其母行管理的理财存续余额较年初大幅减少,其中3月份单月减少超万亿。进入4月,全球贸易摩擦再度升温,市场密切关注债市走势。

  一季度,由资金紧平衡引发的债市阶段性调整,对银行理财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3月,降准降息预期推迟、股债“跷跷板”效应、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抛售债券兑现收益、季末存款考核等多重因素交织,导致债市波动加剧,信心受到严重冲击。

  根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从可靠渠道获取的独家数据,14家主要理财公司(包括工农中建交邮六大行,以及招行、兴业、中信、光大、浦发、民生、平安、华夏8家股份行旗下的理财公司)及其母行管理的最新理财存续规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理财存续余额约为22.1万亿元,较年初减少了超8300亿元;其中,仅3月份单月,存续余额就减少了超万亿。

  简而言之,这14家理财公司及母行的总管理规模在一季度出现了“失血”,主要受到3月的拖累。实际上,前两个月的规模是小幅度增长的。但3月份单月,它们不仅回吐了此前两个月的规模增量,还继续规模“回撤”,导致整个一季度的规模是负增长的。

  从具体主体来看,3月份单月,仅兴银理财和华夏理财处于规模净流入状态,其余12家理财公司管理规模均环比下降。整个一季度,也仅兴银理财、华夏理财、中信理财、光大理财、民银理财、中邮理财六家理财公司实现了规模正增长,其余8家理财公司是规模净流出。

  从14家主要理财公司的货架来看,流动性最高、收益率最低的现金类理财产品,和受债市盘整影响最深的固收纯债类产品,“失血”最多。其中,现金类理财产品规模仅三月份下降近4000亿元,较年初下降超6000亿元;非现金纯债类产品余额3月单月减少了超5000亿元,较年初减少了超两千亿元。

  回顾整个一季度,受资金紧平衡、“股债跷跷板”等因素叠加影响,市场对银行理财赎回压力的关注加剧,“债市理财负反馈”的担忧一直存在。但直到2月末,债市资产端的震荡都没有明显传导至理财的负债端,形成大幅赎回。彼时,上述14家理财的存续余额较年初还是增长了约2000亿的。

  “3月份对之前‘抢跑’行情的纠偏,来得挺猛。”一名银行理财固收投资经理告诉券商中国记者,“我感觉尤其2、3月份,大家做波段做得多,情绪也比较敏感,一点点事情就很容易触发卖盘情绪。”

  期货宏观分析师也持类似观点,指出一季度中债收益率呈V型表现,将一季度债市总结为:1月延续涨势,2—3月因资金面收敛和权益市场走强调整,3月中旬基本完成抢跑行情纠偏。

  他们所说的“纠偏”,指的是2024年末,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定调下,债券市场呈现抢跑行情,配置型和交易型机构纷纷提前布局,推动利率快速走低,当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1.6%。而到3月末,这样的情况被多方合力“纠”回来,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又重回1.8%附近。

  华西证券在对3月债市的复盘里,以3月17日的利率高点作为分割线,称债市主要上演了“极致调整”与“缓步修复”两段故事:上半场长端利率经历双顶,下半场央行态度明显软化,长端利率修复。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宏观固收团队研报称,2月至3月中旬资金面均衡偏紧,短端国债收益率再次快速走高,长端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3月下旬资金面逐渐缓解,央行连续公开市场净投放,市场情绪好转,国债收益率下行。

  总之,银行理财在3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理财从业人士再次强调了对理财负债端资金来源短期化的担忧。他指出,不管是从行业数据还是从自身观察来看,新发理财产品期限持续缩短,客户风险偏好仍在下降,低风险等级的产品依旧是渠道主推。

  “债市的绝对收益率太低了,今年从配资逻辑上来说也应该增配权益了。但是,理财的负债、渠道、期限,真的愿意吗,匹配吗?”该人士反问券商中国记者。

  进入4月,美国宣布全面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全球贸易摩擦再度升温。市场不确定性上升、资产价格波动加剧,这给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专业机构管理人带来了新的挑战。债市走势如何,市场密切关注。

  平安理财表示,“对等关税”及金融市场动荡所驱动的避险情绪阶段性强化,为债市行情提供了有力支撑。二季度降准降息窗口有望打开,若外部风险升级,国债收益率还有望突破前期下限,可考虑增加久期与信用债的配置。

  权益市场方面,平安理财认为,国内股市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同时相对海外市场或仍存在一定的超额收益空间。短期建议等待市场企稳,结构上关注内需发力板块(消费、投资相关)以及对美反制的受益板块(进口替代)。

  而工银理财则从投资者实操视角出发,建议投资者采取“防御优先+多元布局”策略。首先是坚持“稳健优先”原则,适度增加防御性配置,增加低波动产品占比;其次是重点配置纯债类产品,因为央行有望维持甚至加强宽松货币政策力度,收益率有望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二季度债市有望延续强势,当前是布局纯债资产的理想时点;三是构建包含现金管理、低波动纯债和固收增强等多元化产品的资产组合,降低组合波动性。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