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四季度,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发展情况。总体来看,债券产品承揽量同比基本持平,主体评级承揽量有所下降。从业人员数量保持稳定,五年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占比上升。但个别机构存在信披不完整、尽职调查不充分等问题。

  日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证券业协会”)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债券市场16家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发展情况、从业人员情况和自律管理动态。总体来看,2024年债券产品承揽量同比基本持平,主体评级承揽量有所下降。从业人员方面,总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五年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占比同比上升。与此同时,协会指出,当下还有个别机构存在信披不完整、尽职调查不充分等问题,亟待改进。

  债券产品承揽量同比基本持平

  总体业务发展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债券市场存续发行主体共计5723家。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含企业债)和金融债发行人分别为3206家、4135家和511家。从主体级别分布看,AA级占比分别为25.55%、39.40%和9.80%;AA+级及以上占比分别为64.69%、50.29%和64.90%;无主体评级占比分别为5.49%、2.71%和0.59%。存续的地方政府债券11875只,AAA级占比97.04%;资产支持证券共9607只,AA级及以上占比54.89%。

  其中,2024年债券产品承揽量同比基本持平,主体评级承揽量同比下降,新发行债项中超过六成无债项评级。具体来看,去年四季度,16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2744只,同比增长20.4%,环比下降11.11%;共承揽主体评级2787家,同比增长64.81%,环比下降5.56%。全年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10703只,同比微降0.04%;共承揽主体评级9779家,同比下降8.67%。

  此外,2024年全年评级正面调整的家数同比有所下降。据统计,2024年度,评级机构共对157家发行人进行了175次评级调整,同比减少4.8%,有10家发行人被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有2家发行人被调出负面观察名单。正面调整81家,同比减少17.35%;负面调整76家,同比增加10.15%。

  企业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度,共有582家企业更换评级机构,其中26家企业新承做评级机构所给级别高于原级别,占比4.47%,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

  5年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占比同比上升

  从业人员方面,2024年评级人员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但分析师更趋于资深。数据显示,从业经验在3年以上、5年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占比均同比上升。

  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16家评级机构共有分析师1707人,同比增加66人。3年及以上的分析师占比为74.87%,同比提高13.57个百分点;5年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占比49.97%,同比提高5.37个百分点。2024年四季度,3年及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人均业务量为3.14个。

  同时,相关评级机构的定期跟踪评级及时性整体较好,保持了较高的按期披露率。根据相关规定,银行间市场11家开展评级作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券、发行人开展2024年度定期跟踪评级,按期披露率接近100%。交易所市场14家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评级机构对债券开展2024年度定期跟踪评级,开展主体评级定期跟踪,按期披露率也接近100%。评级机构加强信用风险跟踪监测,共披露不定期跟踪评级报告2083份。

  仍存信披不完整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证监会、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证券业协会、交易商协会对部分评级机构进行现场检查,突出风险导向、问题导向,检查发现个别机构存在亟待改进的部分问题。

  根据相关检查,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可具体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级别调整缺乏依据、信息披露不完整;二是尽职调查不充分;三是合规内控还需进一步提升。交易商协会和证券业协会均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协同加强评级行业自律管理,提升评级质量和投资者服务水平。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