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月20日,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标志着我国首个绿色债券框架诞生。此举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提升绿色金融标准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为中国企业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提供更多便利。

2月20日,财政部官网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标志着我国国家层面首个绿色债券框架诞生,此举对于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框架》为未来在境外发行绿色主权债券建立了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展了中央财政为支持绿色转型募集资金的境外渠道,为绿色债券的发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各国绿色金融标准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不断提升,为中国企业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带来了更多便利。境外发行绿色债券不仅能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还能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国际形象,助力企业绿色转型。

推动国际标准互认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我国作出“双碳”重大宣示5周年。《框架》的出台被视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廷辰分析称,《框架》参照了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绿色债券原则(2021年版)》,并与我国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中国绿色债券原则(2022年版)》相衔接,将推动国内国际绿色债券标准的接轨与互认。

绿色金融的巨额资金缺口成为推动境外发债的重要驱动力。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数据,2021至2050年,中国绿色低碳领域投资需求总额将达487万亿元。财政资金仅能覆盖小部分,私营部门投资和境外融资将成为主力。

商道融绿研发总监吴艳静表示,境外投资人对绿色资产有着一定的偏好,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可能会更受投资人的欢迎。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傅奕蕾补充指出,中国企业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持续扩容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利好企业境外发行绿色债券

赵廷辰认为,《框架》的发布为中资企业跨境绿色债券发行起到了示范作用,将引导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更多采用国内与国际共同认可的绿色标准发行境外绿色债券。

对于企业而言,境外发行绿色债券的吸引力明显。吴艳静认为,发达市场投资人对绿色资产可能有更多偏好,发行人可能获得一定的利率优势,并扩大投资人的范围。

傅奕蕾认为,企业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不仅能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还能提升企业国际形象,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企业的认可。

尽管机遇显著,境外发行绿色债券仍面临挑战。傅奕蕾提示道,相比国内,企业在境外发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源于绿色认证标准差异。此外,欧盟绿色债券标准(EUGBS)对发行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行人应当注意满足EUGBS的新要求。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