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与频次均出现降温迹象,与市场利率变化有关。业内预测今年发行规模将下降,但仍有投资机会。股份行和城商行或成发行主力,二永债发行利率或呈现稳定走势。

  与去年发债井喷的盛况相比,今年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发行频次均出现降温迹象,市场关注度持续上升。

  Choice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仅有2家银行发行或拟发行永续债,目前商业银行尚无二级资本债发行,较去年同期下滑明显。债券发行市场的这一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开年二永债“降温”主要与市场利率变化有关。部分机构判断市场利率仍有下行空间,因此主动推迟“二永债”发行。从长远来看,机构预测,由于国有大行注资、债务置换等因素,今年二永债供给或将弱化,年内二永债发行规模或将在1.5万亿~1.6万亿元之间。

  开年发行规模大降

  2025年开年,银行“二永债”的发行规模大降,市场反应显著。

  Choice数据显示,2025年开年以来,仅有桂林银行在1月13日成功发行一笔永续债,发行总额为30亿元,票面参考利率为2.5%。邮储银行将在2月19日发行一笔永续债,发行总额为200亿元。如成功发行,两者合计约230亿元。而二级资本债发行则“颗粒无收”,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尚无二级资本债发行。这一数据与去年同期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对比,去年同期,共有7只银行“二永债”发行,发行总额高达1900亿元,票面发行利率在2.75%~3%。彼时,撑起发行规模的是国有大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仅农业银行发行的两笔二级资本债,发行总额就高达700亿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发行二级资本债总额达到600亿元、500亿元。如以此计算,2025年至今“二永债”发行额同比下滑约88%。

  所谓“二永债”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两者都是商业银行满足资本监管要求、补充资本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商业银行“二永债”的发行规模持续上升,但净融资额却呈现缩水态势。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二永债”的发行总额分别是1.26万亿元、1.26万亿元、1.70万亿元。净融资却在缩减,分别为7946亿元、7690亿元、5489亿元。

  开年以来,为何国有大行的“二永债”集体“刹车”?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或与市场利率变化有关。市场预判今年政策利率仍有一定下行空间,因此为获得更低的票面利率,部分资金并不紧缺的银行可能主动推迟“二永债”发行。此外,春季通常也是“二永债”发行的淡季,去年出现大规模发行属于特殊情况。

  另一个原因或在于目前国有银行暂不“缺钱”。国盛证券研究所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杨业伟认为,债务置换后的地方债对银行资本的消耗远低于贷款,因此在计算风险资本时,地方债的权重低于贷款,这导致银行短期内的资本补充需求不高。

  国有大行注资等因素或致规模继续缩水

  展望2025年,银行“二永债”发行遇冷的趋势是否会持续?业内认为,今年发行规模会出现一定下降,回落至1.5万亿元左右。这一预测对债券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西部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姜珮珊预计,2025年二永债新增净融资在3000亿元左右,环比2024年有所下降,发行规模或在1.5万亿元左右。她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发行规模下降的几个因素。

  “考虑到2025年可能的六大行特别国债注资,二永债和TLAC债净融资规模预计较2024年有所下降,资产稀缺性提升。”天风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孙彬彬预计2025年二永债发行规模为1.6万亿元,净融资规模3917亿元,同比下降29%。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二永债”发行规模下降幅度有限。从数据来看,2025年银行“二永债”有较大规模到期。Choice数据显示,2025年银行“二永债”到期规模将达到约1.2万亿元。其中,永续债到期规模为6484亿元,二级资本债到期规模为5692亿元。考虑到今年银行仍需发行一定的“二永债”对冲到期规模,因此发行量也不会骤然减少。

  股份行和城商行或成发行主力

  与去年国有大行为主不同,今年股份行和城商行或成为“二永债”发行主力。这一变化对债券市场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由于当前国有大行资本充足率与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处于较高水平,预计财政部注资后,国有大行发行“二永债”等资本工具的动力有所下降。但对于股份行与城商行而言,其资本充足率相较于国有大行偏低,利率下行背景下有一定增发“二永债”的动力,因此今年发行主体或以股份行与头部城商行为主。农商行由于净融资规模较低,2025年或略有增长。

  二永债发行利率或呈现稳定走势

  从发行利率端来看,业内认为,二永债或呈现“上有顶、下有底”的走势。姜珮珊指出,2025年“资产荒”行情仍将延续,叠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定调,二永债利差大幅上行可能性不大;而宽财政作用下,二永债收益率趋势性下行亦存在制约。因此,判断二永债利差整体水平或与2024年相近。

  大多机构仍看好后续二永债的投资机会。孙彬彬认为,二永债波动较大,流动性较好,信用资质整体较好,对于主要的国有行、股份行未来不用担忧底线的信用风险及不赎回的风险。基于以上特质,二永债既可以作为拉久期的选择,参与超长久期的二永债,也可以在市场走势不明朗时作为折中的选择。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