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破1.6% 货币政策与市场反应引关注
AI导读:
2月6日,中国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再次跌破1.6%,引发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广泛讨论。文章分析了国债收益率下行的原因、影响及未来趋势,并关注到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等挑战。
2月6日,中国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再次跌破1.6%的关键心理关口,上一次出现此类情况是1月3日。这一动态不仅反映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微妙变化,也再次引发了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广泛讨论。
国债收益率,作为国内无风险利率的代表,是衡量其他金融资产定价的重要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持续下行,在国内债券市场中起到了类似降息的效果。自2024年12月2日起,该收益率已正式跌破2%大关,特别是在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申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收益率加速下行,一度跌至1.6%以下,这隐含了市场对央行可能降息0.30至0.40个百分点的预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次收益率跌破1.6%后,央行于1月10日宣布暂停国债买入操作,这一举措旨在防范利率下行过快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并为支撑汇率提供坚实基础。
此次国债收益率的下行,既与宏观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也与政策导向紧密相连。长债收益率的持续下滑趋势始于2024年4月,尽管央行多次警示利率过快下行可能积累的风险,但效果逐渐减弱。尤其是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收益率加速下行。然而,在央行暂停国债买入操作后,市场预感到监管机构可能已意识到利率过快下行及资金空转、汇率市场压力等问题,因此降息降准可能延后,利率有所回升。但由于春节期间流动性过剩,利率仍呈现下跌态势。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尽管消费和出口等数据有所改善,显示出经济复苏的迹象,但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可持续性不强。一揽子支持经济复苏的政策推出后,房地产市场虽有企稳,但市场预期并未根本扭转。特别是价格方面,PPI长期处于负值区域,对未来物价构成压力;而CPI则低位运行,1月份市场预测PPI同比为-2.3%,CPI同比为0.6%,受春节错位影响,2月份CPI可能面临进一步下行压力。
利率的快速下跌实际上有助于央行实现降息目标,降低了市场融资风险,提高了市场偏好,对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构成支撑。然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并非利好消息。自2022年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成为银行存款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但此次收益率下行并未带动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反而因持续的利率下调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部分中小银行甚至逆势上调利率以应对负债端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净息差的收窄。
截至去年6月末,42家A股上市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为1.64%,较2023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相关规定,净息差1.8%被视为警戒线。这意味着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A股上市银行净息差低于这一水平。此外,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三季度银行业净息差小幅下滑至1.53%的水平,不同类型银行的净息差存在差异,但整体呈现下滑趋势。
在商业银行不良率方面,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整体不良率与二季度持平为1.56%。然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高于其净息差水平。这表明如果净息差进一步下行,中小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将大幅下降。这也是近年来中小银行积极投资债券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进一步助推了国债收益率的下行。
展望未来,在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的金融市场波动尚未平息以及美联储暂停降息的背景下,中国央行可能不会坐视国债利率继续无序下行。未来市场或将迎来新的调整阶段。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部分数据和信息已根据最新情况进行更新和整理)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