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步入四季度,多家银行开启“双线作战”,一边冲刺信贷收官,部分银行已完成全年投放;一边积极储备来年项目。利率下行和“资产荒”背景下,银行面临“僧多粥少”等挑战,正通过创新获客、升级服务等方式破题。

  步入四季度,多家银行开启“双线作战”模式——一边忙着信贷收官,部分银行已完成全年投放;一边抓紧储备来年项目,一场暗战已打响。在金融市场中,银行信贷动态备受关注,这不仅是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重要环节,也与整体经济形势紧密相连。

  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继9月信贷投放有所回升后,大部分银行已提前开始谋划四季度营销策略,以创新获客方式、升级服务和产品为抓手,重点瞄准高新技术、绿色金融等优质客群,在完成年终信贷收官工作的基础上,为下一年的信贷业务做好布局规划。不过,在利率下行和“资产荒”背景下,“僧多粥少”“产品同质化”成为一线银行人的普遍感受,银行信贷竞争愈发激烈。

  部分银行提前完成全年投放

  国庆中秋长假之后,多家银行开始冲刺信贷收官战,部分银行已完成了全年信贷投放任务。华南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结合近年信贷投放情况来看,行里每年对于科技型企业、绿色金融企业等的信贷投放考核指标,都会有较大增长幅度。“不过,今年三季度信贷投放力度很大,目前已经提前完成既定全年目标”。但还有不少银行忙着冲刺年度目标,存款、贷款、代发,包括代销的各种保险理财等等,都是摆在一线银行人面前的考核指标,银行信贷任务依旧繁重。

  对公领域中,不少银行将目光投向外贸企业。南京银行国际业务负责人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该行四季度加大了稳外贸支持力度。“我们在不断推广优化扫码即贷的数字化产品,服务所有出口型外贸客户的贸易融资与汇率避险金融需求;同时,深化银政风险分担类标准化贷款产品的运用,进一步提升服务覆盖面。”零售方面,加大消费贷投放是银行的普遍做法,特别是遇到假期等特殊时点,大多数银行都会加码营销。“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我行消费贷对客新增授信超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97%。”江苏一家城商行零售信贷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围绕“五篇大文章”储备项目

  不少银行也在谋划明年的信贷投放,积极储备项目。“还有两个多月,今年就结束了,我们正在为明年储备客户。”杭州银行相关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最近精力主要放在服务经营区域内的重点企业,例如高新技术企业、资本市场、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客群。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地区一线员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我们也在为明年做项目储备,重点主要是科技型、养老、绿色等企业。从储备进展来看,大部分项目基本是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来做的。”记者采访了解到,与往年银行分别从对公、零售业务着手,再将信贷资源向制造业、科技企业、消费贷等细分领域倾斜和投放不同,今年银行的目标更加明确——项目储备重点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进行。科技型企业和普惠小微企业,是各家银行当前项目储备的发力重点。记者采访获悉,有银行正通过单列信贷计划等,落实对重点领域的人、财、物的专项支持。南京银行信贷部门相关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该行为制造业和普惠型小微企业单列信贷额度计划,确保绿色金融、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获得重点支持。“总行还要求聚焦优势产业,加大资源储备与信贷投放力度,精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他说。

  银行破题“僧多粥少”

  谈及项目储备,“僧多粥少”“竞争白热化”“产品同质化”是多数银行一线信贷人士的共同感受。当“反内卷”的风吹向银行业,“价格战”边际效益递减,银行间的同业竞争进入更多维度的比拼。受访银行业人士认为,只有创新获客方式、升级服务和产品,才能抓住优质客户、优化信贷结构,找到业务增量。例如,在获客上,银行更加重视园区等多渠道协同。“从整体来看,今年行里在普惠金融方面,更加侧重考核项目,部门要牵头做项目、做方案,进园区、进楼宇、进商圈市场获客,客户经理要落实方案和进行点对点触客、服务。”一家国有大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部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也有银行运用数字化手段,破除客户经理触达项目时“难抓客户痛点”的难题。“行里创新设立了精准营销的大数据模型,通过政企公开数据和行内数据,开发了科技企业授信资质评分模型,能帮我们挖掘融资服务线索,更好了解企业个性化需求。”广发银行上海分行相关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有了这个模型后,其为企业制定信贷业务的策略更加精准。近期,还有部分银行升级了无还本续贷和产品体系,希望通过服务优化,增强客户黏性。“我行升级了无还本续贷服务,保障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重塑中小企业信贷流程,提高信贷标准化水平,提升业务办理便捷度。”上述杭州银行相关人士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