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银行加速终结:北京银行停服,行业转型进行时
AI导读:
北京银行宣布直销银行APP及网站将于2025年11月12日停服,业务迁移至手机银行APP。一年来十余家地方银行跟进,直销银行从宠儿沦为弃子。业内人士分析,不赚钱是主因,强监管抹去其‘优点’,行业转型势在必行。
财联社10月10日讯(记者彭科峰)今日上午,北京银行发文称,旗下直销银行APP、直销银行网站将于2025年11月12日起停止服务,原直销银行相关业务功能已迁移至北京银行“京彩生活”手机银行APP。银行转型趋势下,这一举措引发行业关注。
这意味着,在二度公告后,北京银行直销银行将加速走向终结。北京银行的做法并非孤例,稍早前邮储银行旗下的中邮邮惠万家银行也宣布并入母行。一年来,已有十余家地方银行宣布旗下直销银行停止运营,直销银行收缩成为行业现象。
是什么原因导致被视为互联网创新的直销银行,在短短12年内从宠儿沦为弃子?今日上午,北京银行再次发文确认,因业务调整,其直销银行APP及网站将于11月12日关停。这并非首次预告,5月26日该行已公告相关服务将于2025年6月25日迁移至“京彩生活”APP。
谁是国内首家直销银行存在争议。公开报道显示,北京银行于2013年9月18日开通直销银行服务模式,而民生银行则于2014年2月28日上线独立运营的直销银行。某上市银行内部人士杨磊(化名)表示,若按宣传时间,北京银行应为首家;若按独立运营算,民生银行自称第一也无可厚非。这些银行当年为抢夺行业先机,纷纷布局直销银行领域。
“直销银行并非国内原创,上世纪90年代末欧美已有此类模式,主打无需实体网点、远程获客。”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王敏(化名)指出,从这一角度看,直销银行的走红可视为“引进再创新”的产物。然而,当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相继宣布停止直销银行服务时,讨论谁是首家已无实际意义。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直销银行模式走向终结需进行总结。王敏分析,其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业银行发布直销银行APP、网站,主打独立运营;第二阶段衍生出独立法人模式,以2015年筹备的中信百信银行为代表。成立目的在于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加速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杨磊坦言,数字化并非主因,中国版直销银行与国外模式差异显著,地方银行曾借此拓展全国性业务,突破属地监管限制。
那么,中大型银行为何也布局直销银行?杨磊透露,这与银行业“不能说的秘密”有关。监管部门对银行存贷量有明确要求,而直销银行可方便地将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从而突破相关监管。由此也滋生了一些灰色空间,如部分地方中小银行通过直销银行与P2P公司合作,甚至直接提供类似业务。2023年至2025年,宣布终止服务的直销银行相对集中,汉口银行、东莞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等均在此列。
有市场观点认为,直销银行功能与手机银行APP重合是其终结主因,但业内人士认为原因更复杂。以中邮邮惠万家银行为例,邮储银行相关人士表示,直销银行难以满足市场对一站式、全场景金融服务的需求,吸收合并有助于优化管理及业务架构。业内人士指出,不赚钱才是直销银行走向终结的最大原罪,而强监管已抹去其所有“优点”。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