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银行业净息差收窄问题引发关注。净息差作为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其持续下行对银行体系影响重大。文章分析了净息差收窄的多重因素,包括全球经济挑战、货币政策影响、行业竞争及银行自身结构差异,并提出了改善资产负债管理、增强非息收入能力等应对策略。

  杨涛(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近期,关于净息差收窄对于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净息差(NIM)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反映银行通过资金运用获取利差收益的效率。虽然净息差波动通常具有周期性特征,但近年来的持续下行趋势及其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不容忽视。

  据相关机构数据,58家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已连续五年下滑,2024年降至1.52%。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1.43%。

  应该说,净息差收窄背后体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挑战,本轮净息差下行主要始于2019年,与经济周期走势高度契合。二是货币政策与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非对称的利率政策容易导致净息差收窄。三是行业的“内卷式竞争”,体现为一些银行间存贷款“价格战”的持续升级。四是净息差收窄还体现了不同银行的业务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的差异化影响。

  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512.1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458.99万亿元。显然净息差变化不仅影响银行业自身,而且关系整个金融业的稳健发展。除了直接影响银行利息业务的盈利能力之外,净息差收窄还有诸多复杂影响,如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竞争转型与业务创新挑战、风险管理挑战、政策与社会责任的落实等。

  就国际经验来看,不同国家的商业银行都曾经历过净息差收窄的挑战,其应对措施也有一些共性特征。对我国银行业而言,一是应着力改善资产负债与成本收益管理能力。二是全面增强非息收入能力。三是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四是推动国际化多元布局。五是监管与政策的优化。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