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以来,外资银行在华零售业务加快调整,关闭普通网点,加码旗舰支行与私人财富管理中心,将高净值客户与财富管理业务确立为零售业务主攻方向,以满足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的综合化需求。

今年以来,外资银行在华零售业务布局加快调整步伐。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逾10家外资银行的内地网点相继关闭,与此同时,更多机构将资源投向理财中心和旗舰支行等高端网点。

例如,汇丰银行(中国)、东亚银行(中国)今年已在多座一线城市启用旗舰支行,渣打银行(中国)近期亦在杭州开设私人理财中心。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结构调整,折射出外资行在本土竞争加剧。在市场需求升级背景下,外资行将高端零售与跨境财富管理确立为新增长引擎的战略转向。

压缩普通网点,加码旗舰支行

记者依据监管批复信息统计,自2025年初以来,在华外资银行已先后关停超过10家分支机构,呈现网点结构持续收缩的趋势。

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汇丰中国网点体系包括36家分行与84家支行;渣打中国拥有28家分行。两家机构均在压缩传统物理网点规模。

例如,今年以来,汇丰中国已关闭9个分支机构,其中广东省占比逾半,涵盖肇庆、云浮、清远、阳江等地支行,以及上海浦东嘉里城、杭州武林、成都临江、深圳华强北路等网点。

与传统网点的收缩形成对照,外资银行正同步加快在核心城市布局旗舰支行与私人财富管理中心,将高净值客户与财富管理业务确立为零售业务主攻方向。

业内人士指出,相较于以交易处理为主的标准型网点,旗舰网点更强调私密化、专业化与品牌展示功能,正在成为外资行深耕中国市场、塑造差异化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比如,自2024年以来,汇丰中国已在上海、宁波、无、成都、深圳、北京、杭州与广州设立新一代财富管理旗舰网点,未来还将延伸至南京、青岛与大连。

这并非孤例。东亚中国今年在北京朝阳望京启用全新品牌形象下的首家旗舰支行,配备多间私密理财会客室与高低柜台,定位为跨境与高端财富管理服务平台。

渣打中国2023年起在上海、北京、杭州设立优先私人理财中心,计划5年内投入15亿美元拓展财富管理,聚焦富裕群体增长、投资多元化及财富传承三大需求。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精品型网点正通过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与服务模式的创新,增强高净值客户的专属体验,提升客户黏性与业务深度。线下网点依然是财富管理客户关系维护的核心触点。

重构在华增长路径,高端零售升级

业内人士指出,外资银行在华财富管理业务的频繁调整,背后有诸多考量。市场普遍认为,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不断升级以及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外资银行在华拓展财富管理业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扩张正驱动财富管理市场步入结构性增长通道。《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4~2025)》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信托、理财、保险资管等受托资产年均增速约8%,2024年总规模已达154万亿元,同比增10.4%,位列全球第二。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外资银行看到了巨大的业务拓展机遇。曾刚指出,客户需求已从简单理财升级至家族信托、子女教育、养老规划、全球配置等多元场景,对专业度与个性化方案提出更高要求;依托全球资源、多元产品和成熟风控,外资行在高端赛道优势明显。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在华外资法人银行达41家,资产总额3.87万亿元,上半年净利润149亿元(同比增长28.4%),其中财富管理业务贡献显著增量。

监管层也释放出了积极信号。在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明确表示,将支持外资机构在理财投资、资产配置、保险规划等领域加大投入,满足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的综合化需求。

对于外资银行而言,财富管理长期是外资银行在华的重要板块。例如,2024年汇丰银行在内地的财富管理投资资产较上年增长61%,并计划通过扩充客户经理队伍、设立新型财富管理中心、加大数字化与多元产品投放力度。

再比如,2024年东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保持稳健增长,资产管理规模与客户数均实现提升,跨境理财业务的客户数量和管理规模均录得两位数增长。

多位外资银行高管指出,高净值客户一站式综合服务与跨境金融正成为在华业务升级的重要方向。

汇丰一项全球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受访者的境外投资意愿与全球资产配置意识明显增强,逾半数计划增加海外投资。

“高净值客户需求已从中短期理财转向长期财富规划与传承,财富保值与代际传承需求越发刚性,同时,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全球资产配置比例仍有显著提升空间。”瑞士银行(中国)行长杨德行称。

迎机遇与分化

尽管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外资银行在华布局仍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业内人士指出,本土银行依托广泛的网点网络、庞大的客户基础及政策协同优势,在储蓄、理财等基础业务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相比之下,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数量有限,截至2023年末仅为888家,品牌认知度和覆盖面不足,不少机构因此选择收缩个人业务布局。

2025年,大华银行将其在华个人业务(含财富管理产品)整体转让给富邦华一银行;此前花旗中国亦将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出售予汇丰,将重心转向对公与跨境业务。

一位外资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合规与本土化成本亦是外资银行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外资行需同时遵守母国及中国监管要求,运营成本和管理复杂度显著提升。

部分机构因内部控制不足而遭遇处罚,例如,2025年2月,星展中国因薪酬管理及融资合规问题被罚140万元。恒生银行公布的2024年不良贷款率升至6.12%,凸显出本土化风险管理能力的短板。

展望未来,业内预计外资银行在华财富管理业务仍将保持增长,但发展路径将趋向“差异化、精专化”。一方面,外资行将继续深耕高端及跨境业务,依托全球网络优势打造“境内+境外”“商行+投行”一体化服务体系,满足高净值客户全球资产配置与财富传承的复合需求;另一方面,加速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投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接口开放等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以弥补物理网点不足的劣势。

曾刚认为,外资银行正在积极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通过聚焦自身优势领域,从“广覆盖”向“精深耕”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是市场压力下的应变之举,更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